发布人:www.whgdmk.com发布时间:2020-09-03 咨询热线(客户服务):400-627-1108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定子绕组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 |
1)1年或小修时 2)大修前、后 |
1)绝缘电阻值自行规定。若在相近试验条件(温度、湿度)下,绝缘电阻值降低到历年正常值的1/3以下时,应查明原因 2)各相或各分支绝缘电阻值的差值不应大于最小值的100% 3)吸收比或极化指数:沥青浸胶及烘卷云母绝缘吸收比不应小于1.3或极化指数不应小于1.5;环氧粉云母绝缘吸收比不应小于1.6或极化指数不应小于2.0;水内冷定子绕组自行规定 |
1)额定电压为1000V以上者,采用2500V兆欧表,量程一般不低于10000MΩ 2)水内冷定子绕组用专用兆欧表 3)200MW及以上机组推荐测量极化指数 |
|||||||
2 | 定子绕组的直流电阻 |
1)大修时 2)出口短路后 |
汽轮发电机各相或各分支的直流电阻值,在校正了由于引线长度不同而引起的误差后相互间差别以及与初次(出厂或交接时)测量值比较,相差不得大于最小值的1.5%(水轮发电机为1%)。超出要求者,应查明原因 |
1)在冷态下测量,绕组表面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之差不应大于±3℃ 2)汽轮发电机相间(或分支间)差别及其历年的相对变化大于1%时,应引起注意 |
|||||||
3 | 定子绕组泄漏电流和直流耐压试验 |
1)1年或小修时 2)大修前、后 3)更换绕组后 |
1)试验电压如下: |
1)应在停机后清除污秽前热状态下进行。处于备用状态时,可在冷态下进行。氢冷发电机应在充氢后氢纯度为96%以上或排氢后含氢量在3%以下时进行,严禁在置换过程中进行试验 2)试验电压按每级0.5Un分阶段升高,每阶段停留1min 3)不符合2)、3)要求之一者,应尽可能找出原因并消除,但并非不能运行 4)泄漏电流随电压不成比例显著增长时,应注意分析 5)试验时,微安表应接在高压侧,并对出线套管表面加以屏蔽。水内冷发电机汇水管有绝缘者,应采用低压屏蔽法接线;汇水管直接接地者,应在不通水和引水管吹净条件下进行试验。冷却水质应透明纯净,无机械混杂物,导电率在水温20℃时要求:对于开启式水系统不大于5.0×102μS/m;对于独立的密闭循环水系统为1.5×102μS/m |
|||||||
全部更换定子绕组并修好后 | 3.0Un | ||||||||||
局部更换定子绕组并修好后 | 2.5Un | ||||||||||
大修前 | 运行20年及以下者 | 2.5Un | |||||||||
运行20年以上与架空线直接连接者 | 2.5Un | ||||||||||
运行20年以上不与架空线直接连接者 | (2.0~2.5)Un | ||||||||||
小修时和大修后 | 2.0Un | ||||||||||
2)在规定试验电压下,各相泄漏电流的差别不应大于最小值的100%;最大泄漏电流在20μA以下者,相间差值与历次试验结果比较,不应有显著的变化 3)泄漏电流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
|||||||||||
4 | 定子绕组交流耐压试验 |
1)大修前 2)更换绕组后 |
1)全部更换定子绕组并修好后的试验电压如下: |
1)应在停机后清除污秽前热状态下进行。处于备用状态时,可在冷状态下进行。氢冷发电机试验条件同本表序号3的说明1) 2)水内冷电机一般应在通水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进口机组按厂家规定,水质要求同本表序号3说明5) 3)有条件时,可采用超低频(0.1Hz)耐压,试验电压峰值为工频试验电压峰值的1.2倍 4)全部或局部更换定子绕组的工艺过程中的试验电压见附录A |
|||||||
容 量 kW或kVA |
额定电压Un V |
试验电压V | |||||||||
小于10000 | 36以上 |
2 Un +1000但最低为 1500 |
|||||||||
10000及以上 | 6000以下 | 2.5 Un | |||||||||
6000~18000 | 2 Un +3000 | ||||||||||
18000以上 | 按专门协议 | ||||||||||
2)大修前或局部更换定子绕组并修好后试验电压为: | |||||||||||
运行20年及以下者 | 1.5 Un | ||||||||||
运行20年以上与架空线路直接连接者 | 1.5 Un | ||||||||||
运行20年以上不与架空线路直接连接者 | (1.3~1.5) Un | ||||||||||
5 | 转子绕组的绝缘电阻 |
1)小修时 2)大修中转子清扫前、后 |
1)绝缘电阻值在室温时一般不小于0.5MΩ 2)水内冷转子绕组绝缘电阻值在室温时一般不应小于5kΩ |
1)采用1000V兆欧表测量。水内冷发电机用500V及以下兆欧表或其它测量仪器 2)对于300MW以下的隐极式电机,当定子绕组已干燥完毕而转子绕组未干燥完毕,如果转子绕组的绝缘电阻值在75℃时不小于2kΩ,或在20℃时不小于20kΩ,允许投入运行 3)对于300MW及以上的隐极式电机,转子绕组的绝缘电阻值在10~30℃时不小于0.5MΩ |
|||||||
6 | 转子绕组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与初次(交接或大修)所测结果比较,其差别一般不超过2% |
1)在冷态下进行测量 2)显极式转子绕组还应对各磁极线圈间的连接点进行测量 |
|||||||
7 | 转子绕组交流耐压试验 |
1)显极式转子大修时和更换绕组后 2)隐极式转子拆卸套箍后,局部修理槽内绝缘和更换绕组后 |
试验电压如下: |
1)隐极式转子拆卸套箍只修理端部绝缘时,可用2500V兆欧表测绝缘电阻代替 2)隐极式转子若在端部有铝鞍,则在拆卸套箍后作绕组对铝鞍的耐压试验。试验时将转子绕组与轴连接,在铝鞍上加电压2000V 3)全部更换转子绕组工艺过程中的试验电压值按制造厂规定 |
|||||||
显极式和隐极式转子全部更换绕组并修好后 | 额定励磁电压500V及以下者为10Un,但不低于1500V;500V以上者为2 Un +4000V | ||||||||||
显极式转子大修时及局部更换绕组并修好后 | 5Un,但不低于1000V,不大于2000V | ||||||||||
隐极式转子局部修理槽内绝缘后及局部更换绕组并修好后 | 5Un,但不低于1000V,不大于2000V | ||||||||||
8 | 发电机和励磁机的励磁回路所连接的设备(不包括发电机转子和励磁机电枢)的绝缘电阻 |
1)小修时 2)大修时 |
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0.5MΩ,否则应查明原因并消除 |
1)小修时用1000V兆欧表 2)大修时用2500V兆欧表 |
|||||||
9 | 发电机和励磁机的励磁回路所连接的设备(不包括发电机转子和励磁机电枢)的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时 | 试验电压为1kV | 可用2500V兆欧表测绝缘电阻代替 | |||||||
10 | 定子铁芯试验 |
1)重新组装或更换、修理硅钢片后 2)必要时 |
1)磁密在1T下齿的最高温升不大于25K,齿的最大温差不大于15K,单位损耗不大于1.3倍参考值,在1.4T下自行规定 2)单位损耗参考值见附录A 3)对运行年久的电机自行规定 |
1)在磁密为1T下持续试验时间为90min,在磁密为1.4T下持续时间为45min。对直径较大的水轮发电机试验时应注意校正由于磁通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误差 2)用红外热像仪测温 |
|||||||
11 | 发电机组和励磁机轴承的绝缘电阻 | 大修时 |
1)汽轮发电机组的轴承不得低于0.5MΩ 2)立式水轮发电机组的推力轴承每一轴瓦不得低于100MΩ;油槽充油并顶起转子时,不得低于0.3MΩ 3)所有类型的水轮发电机,凡有绝缘的导轴承,油槽充油前,每一轴瓦不得低于100MΩ |
汽轮发电机组的轴承绝缘,用1000V兆欧表在安装好油管后进行测量 | |||||||
12 | 灭磁电阻器(或自同期电阻器)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与铭牌或最初测得的数据比较,其差别不应超过10% | ||||||||
13 | 灭磁开关的并联电阻 | 大修时 | 与初始值比较应无显著差别 | 电阻值应分段测量 | |||||||
14 | 转子绕组的交流阻抗和功率损耗 | 大修时 | 阻抗和功率损耗值自行规定。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历年数值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 |
1)隐极式转子在膛外或膛内以及不同转速下测量。显极式转子对每一个转子绕组测量 2)每次试验应在相同条件、相同电压下进行,试验电压峰值不超过额定励磁电压(显极式转子自行规定) 3)本试验可用动态匝间短路监测法代替 |
|||||||
15 | 检温计绝缘电阻和温度误差检验 | 大修时 |
1)绝缘电阻值自行规定 2)检温计指示值误差不应超过制造厂规定 |
1)用250V及以下的兆欧表 2)检温计除埋入式外还包括水内冷定子绕组引水管出水温度计 |
|||||||
16 | 定子槽部线圈防晕层对地电位 | 必要时 | 不大于10V |
1)运行中检温元件电位升高、槽楔松动或防晕层损坏时测量 2)试验时对定子绕组施加额定交流相电压值,用高内阻电压表测量绕组表面对地电压值 3)有条件时可采用超声法探测槽放电 |
|||||||
17 | 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引线的自振频率 | 必要时 | 自振频率不得介于基频或倍频的±10%范围内 | ||||||||
18 | 定子绕组端部手包绝缘施加直流电压测量 |
1)投产后 2)第一次大修时 3)必要时 |
1)直流试验电压值为Un 2)测试结果一般不大于下表中的值 |
1)本项试验适用于200MW及以上的国产水氢氢汽轮发电机 2)可在通水条件下进行试验,以发现定子接头漏水缺陷 3)尽量在投产前进行,若未进行则投产后应尽快安排试验 |
|||||||
手包绝缘引线接头,汽机侧隔相接头 | 20μA;100MΩ电阻上的电压降值为2000V | ||||||||||
端部接头(包括引水管锥体绝缘)和过渡引线并联块 | 30μA;100MΩ电阻上的电压降值为3000V | ||||||||||
19 | 轴电压 | 大修后 |
1)汽轮发电机的轴承油膜被短路时,转子两端轴上的电压一般应等于轴承与机座间的电压 2)汽轮发电机大轴对地电压一般小于10V 3)水轮发电机不作规定 |
测量时采用高内阻(不小于100kΩ/V)的交流电压表 | |||||||
20 | 定子绕组绝缘老化鉴定 | 累计运行时间20年以上且运行或预防性试验中绝缘频繁击穿时 | 见附录A | 新机投产后第一次大修有条件时可对定子绕组做试验,取得初始值 | |||||||
21 | 空载特性曲线 |
1)大修后 2)更换绕组后 |
1)与制造厂(或以前测得的)数据比较,应在测量误差的范围以内 2)在额定转速下的定子电压最高值: a)水轮发电机为1.5 Un(以不超过额定励磁电流为限) b)汽轮发电机为1.3 Un(带变压器时为1.1Un) 3)对于有匝间绝缘的电机最高电压时持续时间为5min |
1)无起动电动机的同步调相机不作此项试验 2)新机交接未进行本项试验时,应在1年内做不带变压器的1.3 Un空载特性曲线试验;一般性大修时可以带主变压器试验 |
|||||||
22 | 三相稳定短路特性曲线 |
1)更换绕组后 2)必要时 |
与制造厂出厂(或以前测得的)数据比较,其差别应在测量误差的范围以内 |
1)无起动电动机的同步调相机不作此项试验 2)新机交接未进行本项试验时应在1年内做不带变压器的三相稳定短路特性曲线试验 |
|||||||
23 | 发电机定子开路时的灭磁时间常数 | 更换灭磁开关后 | 时间常数与出厂试验或更换前相比较应无明显差异 | ||||||||
24 | 检查相序 | 改动接线时 | 应与电网的相序一致 | ||||||||
25 | 温升试验 |
1)定、转子绕组更换后 2)冷却系统改进后 3)第一次大修前 4)必要时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如对埋入式温度计测量值有怀疑时,用带电测平均温度的方法进行校核 |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绕组的绝缘电阻 |
1)小修时 2)大修时 |
绝缘电阻值一般不低于0.5MΩ |
1)用1000V兆欧表 2)对励磁机应测量电枢绕组对轴和金属绑线的绝缘电阻 |
2 | 绕组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1)与制造厂试验数据或以前测得值比较,相差一般不大于2%;补偿绕组自行规定 2)100kW以下的不重要的电机自行规定 |
|
3 | 电枢绕组片间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相互间的差值不应超过正常最小值的10% |
1)由于均压线产生的有规律变化,应在各相应的片间进行比较判断 2)对波绕组或蛙绕组应根据在整流子上实际节距测量电阻值 |
4 | 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时 | 磁场绕组对机壳和电枢对轴的试验电压为1000V | 100kW以下不重要的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对轴的交流耐压可用2500V兆欧表试验代替 |
5 | 磁场可变电阻器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与铭牌数据或最初测量值比较相差不应大于10% | 应在不同分接头位置测量,电阻值变化应有规律性 |
6 | 磁场可变电阻器的绝缘电阻 | 大修时 | 绝缘电阻值一般不低于0.5MΩ |
1)磁场可变电阻器可随同励磁回路进行 2)用2500V兆欧表 |
7 | 调整碳刷的中心位置 | 大修时 | 核对位置是否正确,应满足良好换向要求 | 必要时可做无火花换向试验 |
8 | 检查绕组的极性及其连接的正确性 | 接线变动时 | 极性和连接均应正确 | |
9 | 测量电枢及磁极间的空气间隙 | 大修时 |
各点气隙与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应在下列范围: 3mm以下气隙 ±10% 3mm及以上气隙 ±5% |
|
10 | 直流发电机的特性试验 |
1)更换绕组后 2)必要时 |
与制造厂试验数据比较,应在测量误差范围内 |
1)空载特性:测录至最大励磁电压值 2)负载特性:仅测录励磁机负载特性;测量时,以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绕组作为负载 3)外特性:必要时进行 4)励磁电压的增长速度:在励磁机空载额定电压下进行 |
11 | 直流电动机的空转检查 |
1)大修后 2)更换绕组后 |
1)转动正常 2)调速范围合乎要求 |
空转检查的时间一般不小于1h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绕组的绝缘电阻 |
1)小修时 2)大修时 |
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0.5MΩ | 1000V以下的中频发电机使用1000V兆欧表测量;1000V及以上者使用2500V兆欧表测量 |
2 | 绕组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1)各相绕组直流电阻值的相互间差别不超过最小值的2% 2)励磁绕组直流电阻值与出厂值比较不应有显著差别 |
|
3 | 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时 | 试验电压为出厂试验电压的75% | 副励磁机的交流耐压试验可用1000V兆欧表测绝缘电阻代替 |
4 | 可变电阻器或起动电阻器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与制造厂数值或最初测得值比较相差不得超过10% | 1000V及以上中频发电机应在所有分接头上测量 |
5 | 中频发电机的特性试验 |
1)更换绕组后 2)必要时 |
与制造厂试验数据比较应在测量误差范围内 |
1)空载特性:测录至最大励磁电压值 2)负载特性:仅测录励磁机的负载特性;测录时,以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绕组为负载 3)外特性:必要时进行 |
6 | 温升 | 必要时 | 按制造厂规定 | 新机投运后创造条件进行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绕组的绝缘电阻和吸收比 |
1)小修时 2)大修时 |
1)绝缘电阻值: a)额定电压3000V以下者,室温下不应低于0.5MΩ b)额定电压3000V及以上者,交流耐压前,定子绕组在接近运行温度时的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UnMΩ(取Un的千伏数,下同);投运前室温下(包括电缆)不应低于UnMΩ c)转子绕组不应低于0.5MΩ 2)吸收比自行规定 |
1)500kW及以上的电动机,应测量吸收比(或极化指数),参照表1序号1 2)3kV以下的电动机使用1000V兆欧表;3kV及以上者使用2500V兆欧表 3)小修时定子绕组可与其所连接的电缆一起测量,转子绕组可与起动设备一起测量 4)有条件时可分相测量 |
||
2 | 绕组的直流电阻 |
1)1年(3kV及以上或100kW及以上) 2)大修时 3)必要时 |
1) 3kV及以上或100kW及以上的电动机各相绕组直流电阻值的相互差别不应超过最小值的2%;中性点未引出者,可测量线间电阻,其相互差别不应超过1% 2)其余电动机自行规定 3)应注意相互间差别的历年相对变化 |
|||
3 | 定子绕组泄漏电流和直流耐压试验 |
1)大修时 2)更换绕组后 |
1) 试验电压:全部更换绕组时为3Un;大修或局部更换绕组时为2.5Un 2)泄漏电流相间差别一般不大于最小值的100%,泄漏电流为20μA以下者不作规定 3)500kW以下的电动机自行规定 |
有条件时可分相进行 | ||
4 | 定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 |
1)大修后 2)更换绕组后 |
1)大修时不更换或局部更换定子绕组后试验电压为1.5Un,但不低于1000V 2)全部更换定子绕组后试验电压为(2Un+1000)V,但不低于1500V |
1)低压和100kW以下不重要的电动机,交流耐压试验可用2500V兆欧表测量代替 2)更换定子绕组时工艺过程中的交流耐压试验按制造厂规定 |
||
5 | 绕线式电动机转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 |
1)大修后 2)更换绕组后 |
试验电压如下: |
1)绕线式电机已改为直接短路起动者,可不做交流耐压试验 2)Uk为转子静止时在定子绕组上加额定电压于滑环上测得的电压 |
||
不可逆式 | 可逆式 | |||||
大修不更换转子绕组或局部更换转子绕组后 | 1.5Uk,但不小于1000V | 3.0Uk,但不小于2000V | ||||
全部更换转子绕组后 | 2Uk+1000V | 4Uk+1000V | ||||
6 | 同步电动机转子绕组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时 | 试验电压为1000V | 可用2500V兆欧表测量代替 | ||
7 | 可变电阻器或起动电阻器的直流电阻 | 大修时 | 与制造厂数值或最初测得结果比较,相差不应超过10% | 3kV及以上的电动机应在所有分接头上测量 | ||
8 | 可变电阻器与同步电动机灭磁电阻器的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时 | 试验电压为1000V | 可用2500V兆欧表测量代替 | ||
9 | 同步电动机及其励磁机轴承的绝缘电阻 | 大修时 | 绝缘电阻不应低于0.5MΩ | 在油管安装完毕后,用1000V兆欧表测量 | ||
10 | 转子金属绑线的交流耐压 | 大修时 | 试验电压为1000V | 可用2500V兆欧表测量代替 | ||
11 | 检查定子绕组的极性 | 接线变动时 | 定子绕组的极性与连接应正确 |
1)对双绕组的电动机,应检查两分支间连接的正确性 2)中性点无引出者可不检查极性 |
||
12 | 定子铁芯试验 |
1)全部更换绕组时或修理铁芯后 2)必要时 |
参照表1中序号10 |
1)3kV或500kW及以上电动机应做此项试验 2)如果电动机定子铁芯没有局部缺陷,只为检查整体叠片状况,可仅测量空载损耗值 |
||
13 | 电动机空转并测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 | 必要时 |
1)转动正常,空载电流自行规定 2)额定电压下的空载损耗值不得超过原来值的50% |
1)空转检查的时间一般不小于1h 2)测定空载电流仅在对电动机有怀疑时进行 3)3kV以下电动机仅测空载电流不测空载损耗 |
||
14 | 双电动机拖动时测量转矩—转速特性 | 必要时 | 两台电动机的转矩—转速特性曲线上各点相差不得大于10% |
1)应使用同型号、同制造厂、同期出厂的电动机 2)更换时,应选择两台转矩转速特性相近似的电动机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 |
1)220kV及以上的所有变压器、容量120MVA及以上的发电厂主变压器和330kV及以上的电抗器在投运后的4、10、30天(500kV设备还应增加1次在投运后1天) 2)运行中:a)330kV及以上变压器和电抗器为3个月;b)220kV变压器为6个月;c)120MVA及以上的发电厂主变压器为6个月;d)其余8MVA及以上的变压器为1年;e)8MVA以下的油浸式变压器自行规定 3)大修后 4)必要时 |
1)运行设备的油中H2与烃类气体含量(体积分数)超过下列任何一项值时应引起注意:总烃含量大于150×10-6 H2含量大于150×10-6 C2H2含量大于5×10-6 (500kV变压器为1×10-6) 2)烃类气体总和的产气速率大于0.25ml/h(开放式)和0.5ml/h(密封式),或相对产气速率大于10%/月则认为设备有异常 3)对330kV及以上的电抗器,当出现痕量(小于5×10-6)乙炔时也应引起注意;如气体分析虽已出现异常,但判断不至于危及绕组和铁芯安全时,可在超过注意值较大的情况下运行 |
1)总烃包括:CH4、C2H6、C2H4和C2H2四种气体 2)溶解气体组分含量有增长趋势时,可结合产气速率判断,必要时缩短周期进行追踪分析 3)总烃含量低的设备不宜采用相对产气速率进行判断 4)新投运的变压器应有投运前的测试数据 5)测试周期中1)项的规定适用于大修后的变压器 |
|||||||||||
2 | 绕组直流电阻 |
1)1~3年或自行规定 2)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变换分接位置后 3)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开关检修后(在所有分接测) 4)大修后 5)必要时 |
1)1.6MVA以上变压器,各相绕组电阻相互间的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无中性点引出的绕组,线间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1% 2)1.6MVA及以下的变压器,相间差别一般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4%,线间差别一般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 3)与以前相同部位测得值比较,其变化不应大于2% 4)电抗器参照执行 |
1)如电阻相间差在出厂时超过规定,制造厂已说明了这种偏差的原因,按要求中3)项执行 2)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按下式换算 式中R1、R2分别为在温度t1、t2时的电阻值;T为计算用常数,铜导线取235,铝导线取225 3)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应在使用的分接锁定后测量 |
|||||||||||
3 | 绕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和)极化指数 |
1)1~3年或自行规定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绝缘电阻换算至同一温度下,与前一次测试结果相比应无明显变化 2)吸收比(10~30℃范围)不低于1.3或极化指数不低于1.5 |
1)采用2500V或5000V兆欧表 2)测量前被试绕组应充分放电 3)测量温度以顶层油温为准,尽量使每次测量温度相近 4)尽量在油温低于50℃时测量,不同温度下的绝缘电阻值一般可按下式换算 式中R1、R2分别为温度t1、t2时的绝缘电阻值 5)吸收比和极化指数不进行温度换算 |
|||||||||||
4 | 绕组的tgδ |
1)1~3年或自行规定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20℃时tgδ不大于下列数值: 330~500kV 0.6% 66~220kV 0.8% 35kV及以下 1.5% 2)tgδ值与历年的数值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一般不大于30%) 3)试验电压如下: |
1)非被试绕组应接地或屏蔽 2) 同一变压器各绕组tgδ的要求值相同 3)测量温度以顶层油温为准,尽量使每次测量的温度相近 4)尽量在油温低于50℃时测量,不同温度下的tgδ值一般可按下式换算 式中tgδ1、tgδ2分别为温度t1、t2时的tgδ值 |
|||||||||||
绕组电压10kV及以上 | 10kV | ||||||||||||||
绕组电压10kV以下 | Un | ||||||||||||||
4)用M型试验器时试验电压自行规定 | |||||||||||||||
5 | 电容型套管的tgδ和电容值 |
1)1~3年或自行规定 2)大修后 3)必要时 |
见第9章 |
1)用正接法测量 2)测量时记录环境温度及变压器(电抗器)顶层油温 |
|||||||||||
6 | 绝缘油试验 |
1)1~3年或自行规定 2)大修后 3)必要时 |
见第13章 | ||||||||||||
7 | 交流耐压试验 |
1) 1~5年(10kV及以下) 2)大修后(66kV及以下) 3)更换绕组后 4)必要时 |
1)油浸变压器(电抗器)试验电压值按表6(定期试验按部分更换绕组电压值) 2)干式变压器全部更换绕组时,按出厂试验电压值;部分更换绕组和定期试验时,按出厂试验电压值的0.85倍 |
1)可采用倍频感应或操作波感应法 2)66kV及以下全绝缘变压器,现场条件不具备时,可只进行外施工频耐压试验 3)电抗器进行外施工频耐压试验 |
|||||||||||
8 | 铁芯(有外引接地线的)绝缘电阻 |
1)1~3年或自行规定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与以前测试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别 2)运行中铁芯接地电流一般不大于0.1A |
1)采用2500V兆欧表(对运行年久的变压器可用1000V兆欧表) 2)夹件引出接地的可单独对夹件进行测量 |
|||||||||||
9 | 穿心螺栓、铁轭夹件、绑扎钢带、铁芯、线圈压环及屏蔽等的绝缘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220kV及以上者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500MΩ,其它自行规定 |
1)采用2500V兆欧表(对运行年久的变压器可用1000V兆欧表) 2)连接片不能拆开者可不进行 |
|||||||||||
10 | 油中含水量 | 见第13章 | |||||||||||||
11 | 油中含气量 | 见第13章 | |||||||||||||
12 | 绕组泄漏电流 |
1)1~3年或自行规定 2)必要时 |
1)试验电压一般如下: | 读取1min时的泄漏电流值 | |||||||||||
绕组额 定电压 kV |
3 | 6~10 | 20~35 | 66~330 | 500 | ||||||||||
直流试 验电压 kV |
5 | 10 | 20 | 40 | 60 | ||||||||||
2)与前一次测试结果相比应无明显变化 | |||||||||||||||
13 | 绕组所有分接的电压比 |
1)分接开关引线拆装后 2)更换绕组后 3)必要时 |
1)各相应接头的电压比与铭牌值相比,不应有显著差别,且符合规律 2)电压35kV以下,电压比小于3的变压器电压比允许偏差为±1%;其它所有变压器:额定分接电压比允许偏差为±0.5%,其它分接的电压比应在变压器阻抗电压值(%)的1/10以内,但不得超过±1% |
||||||||||||
14 | 校核三相变压器的组别或单相变压器极性 | 更换绕组后 | 必须与变压器铭牌和顶盖上的端子标志相一致 | ||||||||||||
15 | 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 |
1)更换绕组后 2)必要时 |
与前次试验值相比,无明显变化 | 试验电源可用三相或单相;试验电压可用额定电压或较低电压值(如制造厂提供了较低电压下的值,可在相同电压下进行比较) | |||||||||||
16 | 短路阻抗和负载损耗 |
1)更换绕组后 2)必要时 |
与前次试验值相比,无明显变化 | 试验电源可用三相或单相;试验电流可用额定值或较低电流值(如制造厂提供了较低电流下的测量值,可在相同电流下进行比较) | |||||||||||
17 | 局部放电测量 |
1)大修后(220kV及以上) 2)更换绕组后(220kV及以上、120MVA及以上) 3)必要时 |
1)在线端电压为时,放电量一般不大于500pC;在线端电压为时,放电量一般不大于300pC 2)干式变压器按GB6450规定执行 |
1)试验方法符合GB1094.3的规定 2)周期中“大修后”系指消缺性大修后,一般性大修后的试验可自行规定 3)电抗器可进行运行电压下局部放电监测 |
|||||||||||
18 | 有载调压装置的试验和检查 |
1)1年或按制造厂要求 2)大修后 3)必要时 |
|||||||||||||
1)检查动作顺序,动作角度 | 范围开关、选择开关、切换开关的动作顺序应符合制造厂的技术要求,其动作角度应与出厂试验记录相符 | ||||||||||||||
2)操作试验:变压器带电时手动操作、电动操作、远方操作各2个循环 | 手动操作应轻松,必要时用力矩表测量,其值不超过制造厂的规定,电动操作应无卡涩,没有连动现象,电气和机械限位动作正常 | ||||||||||||||
3)检查和切换测试: | 有条件时进行 | ||||||||||||||
a)测量过渡电阻的阻值 | 与出厂值相符 | ||||||||||||||
b)测量切换时间 c)检查插入触头、动静触头的接触情况,电气回路的连接情况 |
三相同步的偏差、切换时间的数值及正反向切换时间的偏差均与制造厂的技术要求相符 动、静触头平整光滑,触头烧损厚度不超过制造厂的规定值,回路连接良好 |
||||||||||||||
d)单、双数触头间非线性电阻的试验 | 按制造厂的技术要求 | ||||||||||||||
e)检查单、双数触头间放电间隙 | 无烧伤或变动 | ||||||||||||||
4)检查操作箱 | 接触器、电动机、传动齿轮、辅助接点、位置指示器、计数器等工作正常 | ||||||||||||||
5)切换开关室绝缘油试验 |
符合制造厂的技术要 求,击穿电压一般不低于25kV |
||||||||||||||
6)二次回路绝缘试验 | 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1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
19 | 测温装置及其二次回路试验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密封良好,指示正确,测温电阻值应和出厂值相符 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1MΩ |
测量绝缘电阻采用2500V兆欧表 | |||||||||||
20 | 气体继电器及其二次回路试验 |
1)1~3年(二次回路) 2)大修后 3)必要时 |
整定值符合运行规程要求,动作正确 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1MΩ |
测量绝缘电阻采用2500V兆欧表 | |||||||||||
21 | 压力释放器校验 | 必要时 | 动作值与铭牌值相差应在±10%范围内或按制造厂规定 | ||||||||||||
22 | 整体密封检查 | 大修后 |
1)35kV及以下管状和平面油箱变压器采 用超过油枕顶部0.6m油柱试验(约5kPa压力),对于波纹油箱和有散热器的油箱采用超过油枕顶部0.3m油柱试验(约2.5kPa压力),试验 时间12h无渗漏 2)110kV及以上变压器,在油枕顶部施加0.035MPa压力,试验持续时间24h无渗漏 |
试验时带冷却器,不带压力释放装置 |
|||||||||||
23 | 冷却装置及其二次回路检查试验 |
1)自行规定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投运后,流向、温升和声响正常,无渗漏 2)强油水冷装置的检查和试验,按制造厂规定 3)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1MΩ |
测量绝缘电阻采用2500V兆欧表 | |||||||||||
24 | 套管中的电流互感器绝缘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1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
25 | 全电压下空载合闸 | 更换绕组后 |
1)全部更换绕组,空载合闸5次,每次间隔5min 2)部分更换绕组,空载合闸3次,每次间隔5min |
1)1)在使用分接上进行 2)由变压器高压或中压侧加压 3)110kV及以上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 4)发电机变压器组的中间连接无断开点的变压器,可不进行 |
|||||||||||
26 | 油中糠醛含量 | 必要时 | 1)含量超过下表值时,一般为非正常老化,需跟踪检测: |
建议在以下情况进行: 1)油中气体总烃超标或CO、CO2过高 2)500kV变压器和电抗器及150MVA以上升压变压器投运3~5年后 3)需了解绝缘老化情况 |
|||||||||||
运行 年限 |
1~5 | 5~10 | 10~15 | 15~20 | |||||||||||
糠醛量 mg/L |
0.1 | 0.2 | 0.4 | 0.75 | |||||||||||
2)跟踪检测时,注意增长率 3)测试值大于4mg/L时,认为绝缘老化已比较严重 |
|||||||||||||||
27 | 绝缘纸(板)聚合度 | 必要时 | 当聚合度小于250时,应引起注意 |
1)试样可取引线上绝缘纸、垫块、绝缘纸板等数克 2)对运行时间较长的变压器尽量利用吊检的机会取样 |
|||||||||||
28 | 绝缘纸(板)含水量 | 必要时 | 含水量(质量分数)一般不大于下值: | 可用所测绕组的tgδ值推算或取纸样直接测量。有条件时,可按部颁DL/T580—96《用露点法测定变压器绝缘纸中平均含水量的方法》标准进行测量 | |||||||||||
500kV | 1% | ||||||||||||||
330kV | 2% | ||||||||||||||
220kV | 3% | ||||||||||||||
29 | 阻抗测量 | 必要时 | 与出厂值相差在±5%,与三相或三相组平均值相差在±2%范围内 | 适用于电抗器,如受试验条件限制可在运行电压下测量 | |||||||||||
30 | 振动 | 必要时 | 与出厂值比不应有明显差别 | ||||||||||||
31 | 噪声 | 必要时 | 与出厂值比不应有明显差别 | 按GB7328要求进行 | |||||||||||
32 | 油箱表面温度分布 | 必要时 | 局部热点温升不超过80K | ||||||||||||
额定电压 kV |
最高工作 电 压 kV |
线端交流试验电压值 kV |
中性点交流试验电压值 kV |
线端操作波试验电压值 kV |
|||
全部更换绕组 | 部分更换绕组 | 全部更换绕组 | 部分更换绕组 | 全部更换绕组 | 部分更换绕组 | ||
<1 | ≤1 | 3 | 2.5 | 3 | 2.5 | — | — |
3 | 3.5 | 18 | 15 | 18 | 15 | 35 | 30 |
6 | 6.9 | 25 | 21 | 25 | 21 | 50 | 40 |
10 | 11.5 | 35 | 30 | 35 | 30 | 60 | 50 |
15 | 17.5 | 45 | 38 | 45 | 38 | 90 | 75 |
20 | 23.0 | 55 | 47 | 55 | 47 | 105 | 90 |
35 | 40.5 | 85 | 72 | 85 | 72 | 170 | 145 |
66 | 72.5 | 140 | 120 | 140 | 120 | 270 | 230 |
110 | 126.0 | 200 |
170 (195) |
95 | 80 | 375 | 319 |
220 |
252.0 |
360 395 |
306 336 |
85 (200) |
72 (170) |
750 | 638 |
330 |
363.0 |
460 510 |
391 434 |
85 (230) |
72 (195) |
850 950 |
722 808 |
500 |
550.0 |
630 680 |
536 578 |
85 140 |
72 120 |
1050 1175 |
892 999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绕组及末屏的绝缘电阻 |
1)投运前 2)1~3年 3)大修后 4)必要时 |
1)绕组绝缘电阻与初始值及历次数据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 2)电容型电流互感器末屏对地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1000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
2 | tgδ及电容量 |
1)投运前 2)1~3年 3)大修后 4)必要时 |
1)主绝缘tgδ(%)不应大于下表中的数值,且与历年数据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 |
1)主绝缘tgδ试验电压为10kV,末屏对地tgδ试验电压为2kV 2)油纸电容型tgδ一般不进行温度换算,当tgδ值与出厂值或上一次试验值比较有明显增长时,应综合分析tgδ与温度、电压的关系,当tgδ随温度明显变化或试验电压由10kV升到时,tgδ增量超过±0.3%,不应继续运行 3)固体绝缘互感器可不进行tgδ测量 |
|||||||||||
电压等级 kV |
20~35 | 66~110 | 220 | 330~500 | |||||||||||
大 修 后 |
油纸电容型 充油型 胶纸电容型 |
— 3.0 2.5 |
1.0 2.0 2.0 |
0.7 — — |
0.6 — — |
||||||||||
运 行 中 |
油纸电容型 充油型 胶纸电容型 |
— 3.5 3.0 |
1.0 2.5 2.5 |
0.8 — — |
0.7 — — |
||||||||||
2)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主绝缘电容量与初始值或出厂值差别超出±5%范围时应查明原因 3)当电容型电流互感器末屏对地绝缘电阻小于1000MΩ时,应测量末屏对地tgδ,其值不大于2% |
|||||||||||||||
3 | 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 |
1)投运前 2)1~3年 (66kV及以上) 3)大修后 4)必要时 |
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体积分数)超过下列任一值时应引起注意: 总烃 100×10-6 H2 150×10-6 C2H2 2×10-6(110kV及以下) 1×10-6(220~500kV) |
1)新投运互感器的油中不应含有C2H2 2)全密封互感器按制造厂要求(如果有)进行 |
|||||||||||
4 | 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0kV及以下)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一次绕组按出厂值的85%进行。出厂值不明的按下列电压进行试验: | ||||||||||||
电压等级 kV |
3 | 6 | 10 | 15 | 20 | 35 | 66 | ||||||||
试验电压 kV |
15 | 21 | 30 | 38 | 47 | 72 | 120 | ||||||||
2)二次绕组之间及末屏对地为2kV 3)全部更换绕组绝缘后,应按出厂值进行 |
|||||||||||||||
5 | 局部放电测量 |
1)1~3年(20~35kV固体绝缘互感器)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 固体绝缘互感器在电压为时,放电量不大于100pC,在电压为1.1Um时(必要时),放电量不大于500pC 2)110kV及以上油浸式互感器在电压为时,放电量不大于20pC |
试验按GB5583进行 | |||||||||||
6 | 极性检查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与铭牌标志相符 | ||||||||||||
7 | 各分接头的变比检查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与铭牌标志相符 | 更换绕组后应测量比值差和相位差 | |||||||||||
8 | 校核励磁特性曲线 | 必要时 | 与同类型互感器特性曲线或制造厂提供的特性曲线相比较,应无明显差别 | 继电保护有要求时进行 | |||||||||||
9 | 密封检查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应无渗漏油现象 | 试验方法按制造厂规定 | |||||||||||
10 | 一次绕组直流电阻测量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与初始值或出厂值比较,应无明显差别 | ||||||||||||
11 | 绝缘油击穿电压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见第13章 |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自行规定 | 一次绕组用2500V兆欧表,二次绕组用1000V或2500V兆欧表 | |||||||||||||
2 |
tgδ(20kV及以上) |
1)绕组绝缘: a)1~3年 b)大修后 c)必要时 2)66~220kV串级式电压互感器支架: a)投运前 b)大修后 c)必要时 |
1)1)绕组绝缘tgδ(%)不应大于下表中数值: |
串级式电压互感器的tgδ试验方法建议采用末端屏蔽法,其它试验方法与要求自行规定 | |||||||||||||
温度 ℃ |
5 | 10 | 20 | 30 | 40 | ||||||||||||
35kV 及以下 |
大修后 | 1.5 | 2.5 | 3.0 | 5.0 | 7.0 | |||||||||||
运行中 | 2.0 | 2.5 | 3.5 | 5.5 | 8.0 | ||||||||||||
35kV 以上 |
大修后 | 1.0 | 1.5 | 2.0 | 3.5 | 5.0 | |||||||||||
运行中 | 1.5 | 2.0 | 2.5 | 4.0 | 5.5 | ||||||||||||
2)支架绝缘tgδ一般不大于6% | |||||||||||||||||
3 | 油中溶解气体的色谱分析 |
1)投运前 2)1~3年(66kV及以上) 3)大修后 4)必要时 |
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体积分数)超过下列任一值时应引起注意: 总烃 100×10-6 H2 150×10-6 C2H 22×10-6 |
1)新投运互感器的油中不应含有C2H2 2)全密封互感器按制造厂要求(如果有)进行 |
|||||||||||||
4 | 交流耐压试验 |
1)3年(20kV及以下)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一次绕组按出厂值的85%进行,出厂值不明的,按下列电压进行试验: |
1)串级式或分级绝缘式的互感器用倍频感应耐压试验 2)进行倍频感应耐压试验时应考虑互感器的容升电压 3)倍频耐压试验前后,应检查有否绝缘损伤 |
|||||||||||||
电压等级 kV |
3 | 6 | 10 | 15 | 20 | 35 | 66 | ||||||||||
试验电压 kV |
15 | 21 | 30 | 38 | 47 | 72 | 120 | ||||||||||
2)二次绕组之间及末屏对地为2kV 3)全部更换绕组绝缘后按出厂值进行 |
|||||||||||||||||
5 | 局部放电测量 |
1)投运前 2)1~3年(20~35kV固体绝缘互感器) 3)大修后 4)必要时 |
1)固体绝缘相对地电压互感器在电压为时,放电量不大于100pC,在电压为1.1Um时(必要时),放电量不大于500pC。固体绝缘相对相电压互感器,在电压为1.1Um时,放电量不大于100pC 2)110kV及以上油浸式电压互感器在电压为时,放电量不大于20pC |
1)试验按GB5583进行 2)出厂时有试验报告者投运前可不进行试验或只进行抽查试验 |
|||||||||||||
6 | 空载电流测量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在额定电压下,空载电流与出厂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别 2)在下列试验电压下,空载电流不应大于最大允许电流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 中性点接地系统 |
||||||||||||||
7 | 密封检查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应无渗漏油现象 | 试验方法按制造厂规定 | |||||||||||||
8 | 铁芯夹紧螺栓(可接触到的)绝缘电阻 | 大修时 | 自行规定 | 采用2500V兆欧表 | |||||||||||||
9 | 联接组别和极性 |
1)更换绕组后 2)接线变动后 |
与铭牌和端子标志相符 | ||||||||||||||
10 | 电压比 |
1)更换绕组后 2)接线变动后 |
与铭牌标志相符 | 更换绕组后应测量比值差和相位差 | |||||||||||||
11 | 绝缘油击穿电压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见第13章 |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电压比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与铭牌标志相符 | |
2 | 中间变压器的绝缘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自行规定 | 采用2500V兆欧表 |
3 | 中间变压器的tgδ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与初始值相比不应有显著变化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断路器和GIS内SF6气体的湿度以及气体的其它检测项目 | 见第13章 | ||
2 | SF6气体泄漏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年漏气率不大于1%或按制造厂 要求 |
1)按GB11023方法进行 2)对电压等级较高的断路器以及GIS,因体积大可用局部包扎法检漏,每个密封部位包扎后历时5h,测得的SF6气体含量(体积分数)不大于30×10-6 |
3 |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绝缘电阻不低于2MΩ | 采用500V或1000V兆欧表 |
4 | 耐压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交流耐压或操作冲击耐压的试验电压为出厂试验电压值的80% |
1)试验在SF6气体额定压力下进行 2)对GIS试验时不包括其中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及避雷器,但在投运前应对它们进行 试验电压值为Um的5min耐压试验 3)罐式断路器的耐压试验方式:合闸对地;分闸状态两端轮流加压,另一端接地。建议在交流耐压试验的同时测量局部放电 4)对瓷柱式定开距型断路器只作断口间耐压 |
5 |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2kV | 耐压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值不应降低 |
6 | 断口间并联电容器的绝缘电阻、电容量和tgδ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对瓷柱式断路器和断口同时测量,测得的电容值和tgδ与原始值比较,应无明 显变化 2)罐式断路器(包括GIS中的SF6断路器)按制造厂规定 3)单节电容器按第12章规定 |
1)大修时,对瓷柱式断路器应测量电容器和断口并联后整 体的电容值和tgδ,作为该设备的原始数据 2)对罐式断路器(包括GIS中的SF6断路器)必要时进行试验,试验方法按制造厂规定 |
7 | 合闸电阻值和合闸电阻的投入时间 |
1)1~3年(罐式断路器除外) 2)大修后 |
1)除制造厂另有规定外,阻值变化允许范围不得大于±5% 2)合闸电阻的有效接入时间按制造厂规定校核 |
罐式断路器的合闸电阻布置在罐体内部,只有解体大修时才能测定 |
8 |
断路器的速度特 性 |
大修后 | 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制造厂无要求时不测 |
9 | 断路器的时间参量 |
1)大修后 2)机构大修后 |
除制造厂另有规定外,断路器的分、合闸同期性应满足下列要求: 相间合闸不同期不大于5ms 相间分闸不同期不大于3ms 同相各断口间合闸不同期不大于3ms 同相各断口间分闸不同期不大于2ms |
|
10 | 分、合闸电磁铁的动作电压 |
1)1~3年 2)大修后 3)机构大修后 |
1)操动机构分、合闸电磁铁或合闸接 触器端子上的最低动作电压应在操作电压额定值的30%~65%之间 2)在使用电磁机构时,合闸电磁铁线圈通流时的端电压为操作电压额定值的80%(关合电流峰值等于及大于50kA时为85%)时应可靠动作 3)进口设备按制造厂规定 |
|
11 | 导电回路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敞开式断路器的测量值不大于制造厂规定值的120% 2)对GIS中的断路器按制造厂规定 |
用直流压降法测量,电流不小于100A |
12 | 分、合闸线圈直流电阻 |
1)大修后 2)机构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3 | SF6气体密度监视器(包括整定值)检验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按制造厂规定 | |
14 | 压力表校验(或调整),机构操作压力(气压、液压)整定值校验,机械安全阀校验 |
1)1~3年 2)大修后 |
按制造厂规定 | 对气动机构应校验各级气压的整定值(减压阀及机械安全阀) |
15 | 操动机构在分闸、合闸、重合闸下的操作压力(气压、液压)下降值 |
1)大修后 2)机构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6 | 液(气)压操动机构的泄漏试验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按制造厂规定 | 应在分、合闸位置下分别试验 |
17 | 油(气)泵补压及零起打压的运转时间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8 |
液压机构及采用差压原理的气动机构的防失压慢分 试验 |
1)大修后 2)机构大修时 |
按制造厂规定 | |
19 |
闭锁、防跳跃及防止非全相合闸等辅助控制装置的动 作性能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按制造厂规定 | |
20 |
GIS中的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和避雷器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按制造厂规定,或分别按第7章、第14章进行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整体绝缘电阻自行规定 2) 断口和有机物制成的提升杆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下表数值: MΩ |
使用2500V兆欧表 | ||||||||||
试验类别 |
额定电压 kV |
|||||||||||||
<24 | 24~40.5 | 72.5~252 | 363 | |||||||||||
大修后 | 1000 | 2500 | 5000 | 10000 | ||||||||||
运行中 | 300 | 1000 | 3000 | 5000 | ||||||||||
2 | 40.5kV及以上非纯瓷套管和多油断路器的tgδ |
1)1~3年 2)大修后 |
1)20℃时多油断路器的非纯瓷套管的tgδ(%)值见表20 2)20℃时非纯瓷套管断路器的tgδ(%)值,可比表20中相应的tgδ(%)值增加下列数值: |
1)在分闸状态下按每支套管进行测量。测量的tgδ超过规定值或有显著增大时,必须落下油箱进行分解试验。对不能落下油箱的断路器,则应将油放出,使套管下部及灭弧室露出油面,然后进行分解试验 2)断路器大修而套管不大修时,应按套管运行中规定的相应数值增加 3)带并联电阻断路器的整体tgδ(%)可相应增加1 |
||||||||||
额定电压kV | ≥126 | <126 |
40.5 (DW1—35 DW1—35D) |
|||||||||||
tgδ(%)值的增加数 | 1 | 2 | 3 | |||||||||||
3 | 40.5kV及以上少油断路器的泄漏电流 |
1)1~3年 2)大修后 |
1)每一元件的试验电压如下: | 252kV及以上少油断路器提升杆(包括支持瓷套)的泄漏电流大于5μA时,应引起注意 | ||||||||||
额定电压 kV |
40.5 | 72.5~252 | ≥363 | |||||||||||
直流试验电压 kV |
20 | 40 | 60 | |||||||||||
2)泄漏电流一般不大于10μA | ||||||||||||||
4 | 断路器对地、断口及相间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12kV及以下) 2)大修后 3)必要时(72.5kV及以上) |
断路器在分、合闸状态下分别进行,试验电压值如下: 12~40.5kV断路器对地及相间按DL/T593规定值; 72.5kV及以上者按DL/T593规定值的80% |
对于三相共箱式的油断路器应作相间耐压,其试验电压值与对地耐压值相同 | ||||||||||
5 | 126kV及以上油断路器提升杆的交流耐压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试验电压按DL/T593规定值的80% |
1)耐压设备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分段进行,分段数不应超过6段(252kV),或3段(126kV),加压时间为5min 2)每段试验电压可取整段试验电压值除以分段数所得值的1.2倍或自行规定 |
||||||||||
6 |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2kV | |||||||||||
7 | 导电回路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大修后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2)运行中自行规定 |
用直流压降法测量,电流不小于100A | ||||||||||
8 | 灭弧室的并联电阻值,并联电容器的电容量和tgδ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并联电阻值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2)并联电容器按第12章规定 |
|||||||||||
9 | 断路器的合闸时间和分闸时间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在额定操作电压(气压、液压)下进行 | ||||||||||
10 | 断路器分闸和合闸的速度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在额定操作电压(气压、液压)下进行 | ||||||||||
11 | 断路器触头分、合闸的同期性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2 | 操动机构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的最低动作电压 |
1)大修后 2)操动机构大修后 |
1)操动机构分、合闸电磁铁或合闸接触器端子上的最低动作电压应在操作电压额定值的30%~65%间 2)在使用电磁机构时,合闸电磁铁线圈通流时的端电压为操作电压额定值的80%(关合电流峰值等于及大于50kA时为85%)时应可靠动作 |
|||||||||||
13 |
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线圈的绝缘电阻和直流 电阻,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MΩ 2)直流电阻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采用500V或1000V兆欧表 | ||||||||||
14 | 断路器本体和套管中绝缘油试验 | 见第13章 | ||||||||||||
15 | 断路器的电流互感器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见第7章 |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40.5kV及以上的支持瓷套管及提升杆的泄漏电流 |
1)1~3年 2)大修后 |
1)试验电压如下: | ||||
额定电压 kV |
40.5 | 72.5~252 | ≥363 | ||||
直流试验电压 kV |
20 | 40 | 60 | ||||
2)泄漏电流一般不大于10μA,252kV及以上者不大于5μA | |||||||
2 | 耐压试验 | 大修后 | 12~40.5kV断路器对地及相间试验电压值按DL/T593规定值;72.5kV及以上者按DL/T593规定值的80% | 126kV及以上有条件时进行 | |||
3 |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2kV | ||||
4 | 导电回路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大修后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2)运行中的电阻值允许比制造厂规定值提高1倍 |
用直流压降法测量,电流不小于100A | |||
5 | 灭弧室的并联电阻,均压电容器的电容量和tgδ | 大修后 |
1)并联电阻值符合制造厂规定 2)均压电容器按第12章规定 |
||||
6 | 主、辅触头分、合闸配合时间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7 | 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及合分时间 | 大修后 | 连续测量3次均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8 | 同相各断口及三相间的分、合闸同期性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制造厂无规定时,则相间合闸不同期不大于5ms;分闸不同期不大于3ms;同相断口间合闸不同期不大于3ms;分闸不同期不大于2ms | ||||
9 | 分、合闸电磁铁线圈的最低动作电压 | 大修后 | 操动机构分、合闸电磁铁的最低动作电压应在操作电压额定值的30%~65%间 | 在额定气压下测量 | |||
10 | 分闸和合闸电磁铁线圈的绝缘电阻和直流电阻 | 大修后 |
1)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MΩ 2)直流电阻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采用1000V兆欧表 | |||
11 | 分闸、合闸和重合闸的气压降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2 |
断路器操作时的 最低动作气压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3 | 压缩空气系统、阀门及断路器本体严密性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4 | 低气压下不能合闸的自卫能力试验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整体绝缘电阻参照制造厂规定或自行规定 2)断口和用有机物制 成的提升杆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下表中的数值: MΩ |
||||
试验类别 |
额定电压 kV |
||||||
<24 | 24~40.5 | 72.5 | |||||
大修后 | 1000 | 2500 | 5000 | ||||
运行中 | 300 | 1000 | 3000 | ||||
2 | 交流耐压试验(断路器主回路对地、相间及断口) |
1)1~3年(12kV及以下) 2)大修后 3)必要时 (40.5、72.5kV) |
断路器在分、合闸状态下分别进行,试验电压值按DL/T593规定值 |
1)更换或干燥后的绝缘提升杆必须进行耐压试验,耐压设备不能满足时可分段进行 2)相间、相对地及断口的耐压值相同 |
|||
3 |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2kV | ||||
4 | 导电回路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大修后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2)运行中自行规定,建议不大于1.2倍出厂值 |
用直流压降法测量,电流不小于100A | |||
5 | 断路器的合闸时间和分闸时间,分、合闸的同期性,触头开距,合闸时的弹跳过程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在额定操作电压下进行 | |||
6 |
操动机构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的最低动作电 压 |
大修后 |
1)操动机构分、合闸电磁铁或合闸接触器端子上的最低动作电压应在操作电压额定值的30%~65%间 在使用电磁机构时,合闸电磁铁线圈通流时的 端电压为操作电压额定值的80%(关合峰值电流等于或大于50kA时为85%)时应可靠动作 2)进口设备按制造厂规定 |
||||
7 | 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线圈的绝缘电阻和直流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MΩ 2)直流电阻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采用1000V兆欧表 | |||
8 |
真空灭弧室真空度 的测量 |
大、小修时 | 自行规定 | 有条件时进行 | |||
9 | 检查动触头上的软联结夹片有无松动 | 大修后 | 应无松动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整体绝缘电阻自行规定 2)用有机物制成的拉杆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下列数值:大修后 1000MΩ 运行中 300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测量 |
2 | SF6重合器内气体的湿度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见第13章 | |
3 | SF6气体泄漏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年漏气率不大于1%或按制造厂规定 | |
4 | 控制回路的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绝缘电阻不应低于2MΩ | 采用1000V兆欧表 |
5 | 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42kV | 试验在主回路对地及断口间进行 |
6 | 辅助和控制回路的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2kV | |
7 | 合闸时间,分闸时间,三相触头分、合闸同期性,触头弹跳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 在额定操作电压(液压、气压)下进行 |
8 | 油重合器分、合闸速度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
在额定操作电压(液压、气压)下进行,或按制造厂规定 |
9 | 合闸电磁铁线圈的操作电压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在额定电压的85%~115%范围内应可靠动作 | |
10 | 导电回路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大修后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2)运行中自行规定 |
用直流压降法测量,电流值不得小于100A |
11 | 分闸线圈直流电阻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2 |
分闸起动器的 动作电压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3 | 合闸电磁铁线圈直流电阻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4 | 最小分闸电流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5 | 额定操作顺序 | 大修后 |
操作顺序应符合制造厂要求 |
|
16 | 利用远方操作装置检查重合器的动作情况 | 大修后 | 按规定操作顺序在试验回路中操作3次,动作应正确 | |
17 | 检查单分功能可靠性 | 大修后 | 将操作顺序调至单分,操作2次,动作应正确 | |
18 | 绝缘油试验 | 大修后 | 见第13章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整体绝缘电阻值自行规定 2)用有机物制成的拉杆的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大修后 1000MΩ 运行中 300MΩ 3)控制回路绝缘电阻值不小于2MΩ |
一次回路用2500V兆欧表 控制回路用1000V兆欧表 |
2 | 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42kV | 试验在主回路对地及断口间进行 |
3 | 导电回路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大修后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2)运行中自行规定 |
用直流压降法测量,电流值不小于100A |
4 | 合闸电磁铁线圈的操作电压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在制造厂规定的电压范围内应可靠动作 | |
5 | 合闸时间、分闸时间两相触头分、合闸的同期性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 在额定操作电压(液压、气压)下进行 |
6 | 分、合闸线圈的直流电阻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 |
7 | 利用远方操作装置检查分段器的动作情况 | 大修后 | 在额定操作电压下分、合各3次,动作应正确 | |
8 | SF6气体泄漏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年漏气率不大于1%或按制造厂规定 | |
9 | SF6气体湿度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见第13章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油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见第13章 | |
2 | 自动计数操作 | 大修后 | 按制造厂的规定完成计数操作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有机材料支持绝缘子及提升杆的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用兆欧表测量胶合元件分层电阻 2)有机材料传动提升杆的绝缘电阻值不得低于下表数值: 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
试验类别 |
额定电压 kV |
|||||
<24 | 24~40.5 | |||||
大修后 | 1000 | 2500 | ||||
运行中 | 300 | 1000 | ||||
2 | 二次回路的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绝缘电阻不低于2MΩ | 采用1000V兆欧表 | ||
3 | 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后 |
1)试验电压值按DL/T593规定 2)用单个或多个元件支柱绝缘子组成的隔离开关进行整体耐压有困难时,可对各胶合元件分别做耐压试验,其试验周期和要求按第10章的规定进行 |
在交流耐压试验前、后应测量绝缘电阻;耐压后的阻值不得降低 | ||
4 | 二次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2kV | |||
5 | 电动、气动或液压操动机构线圈的最低动作电压 | 大修后 | 最低动作电压一般在操作电源额定电压的30%~80%范围内 | 气动或液压应在额定压力下进行 | ||
6 | 导电回路电阻测量 | 大修后 | 不大于制造厂规定值的1.5倍 | 用直流压降法测量,电流值不小于100A | ||
7 | 操动机构的动作情况 | 大修后 |
1)电动、气动或液压操动机构在额定的操作电压(气压、液压)下分、合闸5次,动作正常 2)手动操动机构操作时灵活,无卡涩 3)闭锁装置应可靠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后 |
绝缘电阻不应低于2MΩ | 采用1000V兆欧表 |
2 |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后 | 试验电压为2kV | |
3 | 断路器速度特性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如制造厂无规定可不进行 |
4 |
断路器的合闸时间、分闸时间和三相分、 合闸同期性 |
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5 |
断路器、隔离开关及隔离插头的导电回路电 阻 |
1)1~3年 2)大修后 |
1)大修后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2)运行中应不大于制造厂规定值的1.5倍 |
隔离开关和隔离插头回路电阻的测量在有条件时进行 |
6 | 操动机构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的最低动作电压 |
1)大修后 2)机构大修后 |
参照表11中序号12 | |
7 | 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线圈的绝缘电阻和直流电阻 | 大修后 |
1)绝缘电阻应大于2MΩ 2)直流电阻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采用1000V兆欧表 |
8 | 绝缘电阻试验 |
1)1~3年(12kV及以上) 2)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在交流耐压试验前、后分别进行 |
9 | 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12kV及以上) 2)大修后 |
试验电压值按DL/T593规定 |
1)试验电压施加方式:合闸时各相对地及相间;分闸时各相断口 2)相间、相对地及断口的试验电压值相同 |
10 | 检查电压抽取(带电显示)装置 |
1)1年 2)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1 | SF6气体泄漏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2 | 压力表及密度继电器校验 | 1~3年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
13 | 五防性能检查 |
1)1~3年 2)大修后 |
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 五防是:①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②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③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开关;④防止带接地线(开关)合断路器;⑤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
14 | 对断路器的其它要求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根据断路器型式,应符合8.1、8.2、8.6条中的有关规定 | |
15 | 高压开关柜的电流互感器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见第7章 |
序号 | 项 目 | 周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镉镍蓄电池组容量测试 |
1)1年 2)必要时 |
按DL/T459规定 | |
2 | 蓄电池放电终止电压测试 |
1)1年 2)必要时 |
||
3 | 各项保护检查 | 1年 | 各项功能均应正常 |
检查项目有: a)闪光系统 b)绝缘监察系统 c)电压监视系统 d)光字牌 e)声响 |
4 | 镉镍屏(柜)中控制母线和动力母线的绝缘电阻 | 必要时 | 绝缘电阻不应低于10MΩ | 采用1000V兆欧表。有两组电池时轮流测量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主绝缘及电容 型套管末屏对地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包括主设备大修)后 3)必要时 |
1)主绝缘的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10000MΩ 2)末屏对地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1000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
2 | 主绝缘及电容型套管对地末屏tgδ与电容量 |
1)1~3年 2)大修(包括主设备大修)后 3)必要时 |
1)20℃时的tgδ(%)值应不大于下表中数值: |
1)油纸电容型套管的tgδ一般不进行温度换算,当tgδ与出厂值或上一次测试值比较有明显增长或接近左表数值时,应综合分析tgδ与温度、电压的关系。当tgδ随温度增加明显增大或试验电压由10kV升到时,tgδ增量超过±0.3%,不应继续运行 2)20kV以下纯瓷套管及与变压器油连通的油压式套管不测tgδ 3)测量变压器套管tgδ时,与被试套管相连的所有绕组端子连在一起加压,其余绕组端子均接地,末屏接电桥,正接线测量 |
||||||
电压等级 kV |
20~35 | 66~110 | 220~500 | |||||||
大修后 | 充 油 型 | 3.0 | 1.5 | — | ||||||
油纸电容型 | 1.0 | 1.0 | 0.8 | |||||||
充 胶 型 | 3.0 | 2.0 | — | |||||||
胶纸电容型 | 2.0 | 1.5 | 1.0 | |||||||
胶 纸 型 | 2.5 | 2.0 | — | |||||||
运行中 | 充 油 型 | 3.5 | 1.5 | — | ||||||
油纸电容型 | 1.0 | 1.0 | 0.8 | |||||||
充 胶 型 | 3.5 | 2.0 | — | |||||||
胶纸电容型 | 3.0 | 1.5 | 1.0 | |||||||
胶 纸 型 | 3.5 | 2.0 | — | |||||||
2)当电容型套管末屏对地绝缘电阻小于1000MΩ时,应测量末屏对地tgδ,其值不大于2% 3)电容型套管的电容值与出厂值或上一次试验值的差别超出±5%时,应查明原因 |
||||||||||
3 | 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 |
1)投运前 2)大修后 3)必要时 |
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体积分数)超过下列任一值时应引起注意: H2 500×10-6 CH4 100×10-6 C2H22×10-6(110kV及以下) 1×10-6(220~500kV) |
|||||||
4 | 交流耐压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试验电压值为出厂值的85% | 35kV及以下纯瓷穿墙套管可随母线绝缘子一起耐压 | ||||||
5 | 66kV及以上电容型套管的局部放电测量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变压器及电抗器套管的试验电压为 2)其它套管的试验电压为 |
1)垂直安装的套管水平存放1年以上投运前宜进行本项目试验 | ||||||
66kV及以上电容型套管的局部放电测量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3)在试验电压下局部放电值(pC)不大于: | 2)括号内的局部放电值适用于非变压器、电抗器的套管 | |||||||
油纸电容型 | 胶纸电容型 | |||||||||
大修后 | 10 | 250(100) | ||||||||
运行中 | 20 | 自行规定 |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零值绝缘子检测(66kV及以上) | 1~5年 | 在运行电压下检测 |
1)可根据绝缘子的劣化率调整检测周期 2)对多元件针式绝缘子应检测每一元件 |
2 | 绝缘电阻 |
1)悬式绝缘子1~5年 2)针式支柱绝缘子1~5年 |
1)针式支柱绝缘子的每一元件和每片悬式绝缘子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300MΩ,500kV悬式绝缘子不低于500MΩ 2)半导体釉绝缘子的绝缘电阻自行规定 |
1)采用2500V及以上兆欧表 2)棒式支柱绝缘子不进行此项试验 |
3 | 交流耐压试验 |
1)单元件支柱绝缘子1~5年 2)悬式绝缘子1~5年 3)针式支柱绝缘子1~5年 4)随主设备 5)更换绝缘子时 |
1)支柱绝缘子的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值见附录B 2)35kV针式支柱绝缘子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值如下: 两个胶合元件者,每元件50kV;三个胶合元件者,每元件34kV 3)机械破坏负荷为60~300kN的盘形悬式绝缘子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值均取60kV |
1)35kV针式支柱绝缘子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左栏要求1)或2)进行 2)棒式绝缘子不进行此项试验 |
4 | 绝缘子表面污秽物的等值盐密 | 1年 | 参照附录C污秽等级与对应附盐密度值检查所测盐密值与当地污秽等级是否一致。结合运行经验,将测量值作为调整耐污绝缘水平和监督绝缘安全运行的依据。盐密值超过规定时,应根据情况采取调爬、清扫、涂料等措施 | 应分别在户外能代表当地污染程度的至少一串悬垂绝缘子和一根棒式支柱上取样,测量在当地积污最重的时期进行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在直流耐压试验之前进行 | 自行规定 | 额定电压0.6/1kV电缆用1000V兆欧表;0.6/1kV以上电缆用2500V兆欧表(6/6kV及以上电缆也可用5000V兆欧表) |
2 | 直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新 作 终端或接头后进行 |
1) 试验电压值按表23规定,加压时间5min,不击穿 2)耐压5min时的泄漏电流值不应大于耐压1min时的泄漏电流值 3)三相之间的泄漏电流不平衡系数不应大于2 |
6/6kV及以下电缆的泄漏电流小于10μA,8.7/10kV电缆的泄漏电流小于20μA时,对不平衡系数不作规定 |
电缆额定电压U0/U | 直流试验电压 | 电缆额定电压U0/U | 直流试验电压 |
1.0/3 | 12 | 6/10 | 40 |
3.6/6 | 17 | 8.7/10 | 47 |
3.6/6 | 24 | 21/35 | 105 |
6/6 | 30 | 26/35 | 130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电缆主绝缘 绝缘电阻 |
1)重要电缆:1年 2)一般电缆: a)3.6/6kV及以上3年 b)3.6/6kV以下5年 |
自行规定 | 0.6/1kV电缆用1000V兆欧表;0.6/1kV以上电缆用2500V兆欧表(6/6kV及以上电缆也可用5000V兆欧表) |
2 | 电缆外护套绝缘电阻 |
1)重要电缆:1年 2)一般电缆: a)3.6/6kV及以上3年 b)3.6/6kV以下5年 |
每千米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0.5MΩ |
采用500V兆欧表。当每千米的绝缘电阻低于0.5MΩ时应采用附录D中叙述的方法判断外护套是否进水 本项试验只适用于三芯电缆的外护套,单芯电缆外护套试验按本表第6项 |
3 | 电缆内衬层绝缘电阻 |
1)重要电缆:1年 2)一般电缆: a)3.6/6kV及以上3年 b)3.6/6kV以下5年 |
每千米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0.5MΩ | 采用500V兆欧表。当每千米的绝缘电阻低于0.5MΩ时应采用附录D中叙述的方法判断内衬层是否进水 |
4 | 铜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比 |
1)投运 前 2)重作终端或接头后 3)内衬层破损进水后 |
对照投运前测量数据 自行规定 |
试验方法见11.3.2条 |
5 | 电缆主绝缘直流耐压试验 |
新作终端或 接头后 |
1)试验电压值按表25规定,加压时间5min,不击穿 2)耐压5min时的泄漏电流不应大于耐压1min时的泄漏电流 |
|
6 | 交叉互联系统 | 2~3年 | 见11.4.4条 |
电缆额定电压U0/U | 直流试验电压 | 电缆额定电压U0/U | 直流试验电压 |
1.8/3 | 11 | 21/35 | 63 |
3.6/6 | 18 | 26/35 | 78 |
6/6 | 25 | 48/66 | 144 |
6/10 | 25 | 64/110 | 192 |
8.7/10 | 37 | 127/220 | 305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电缆主绝缘直 流 耐压试验 |
1)电缆失去油压并导致受潮或进气经修复后 2)新作终端或接头后 |
试验电压值按表27规定,加压时间5min,不击穿 | |
2 | 电缆外护套和接头外护套的直流耐压试验 | 2~3年 | 试验电压6kV,试验时间1min,不击穿 |
1)根据以往的试验成绩,积累经验后,可以用测量绝缘电阻代替,有疑问时再作直流耐压试验 2)本试验可与交叉互联系统中绝缘接头外护套的直流耐压试验结合在一起进行 |
3 |
压力箱 a)供油特性 b)电缆油击穿电压 c)电缆油的tgδ |
与其直接连接的终端或塞止接头发生故障后 |
见11.4.2条 不低于50kV 不大于0.005(100℃时) |
见11.4.2条 见11.4.5.1条 见11.4.5.2条 |
4 |
油压示警系统 a)信号指示 b)控制电缆线芯对地绝缘 |
6个月 1~2年 |
能正确发出相应的示警信号 每千米绝缘电阻不小于1MΩ |
见11.4.3条 采用100V或250V兆欧表测量 |
5 | 交叉互联系统 | 2~3年 | 见11.4.4条 | |
6 |
电缆及附件内的电缆油 a)击穿电压 b)tgδ c)油中溶解气体 |
2~3年 2~3年 怀疑电缆绝缘过热老化或终端或塞止接头存在严重局部放电时 |
不低于45kV 见11.4.5.2条 见表28 |
电缆额定电压U0/U | GB311.1规定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 直流试验电压 |
48/66 |
325 350 |
163 175 |
64/110 |
450 550 |
225 275 |
127/220 |
850 950 1050 |
425 475 510 |
190/330 |
1050 1175 1300 |
525 590 650 |
290/500 |
1425 1550 1675 |
715 775 840 |
电缆油中溶解气体的组分 | 注意值×10-6(体积分数) | 电缆油中溶解气体的组分 | 注意值×10-6(体积分数) |
可燃气体总量 | 1500 | CO2 | 1000 |
H2 | 500 | CH4 | 200 |
C2H2 | 痕量 | C2H6 | 200 |
CO | 100 | C2H4 | 200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极对壳绝缘电阻 |
1)投运后1年内 2)1~5年 |
不低于2000MΩ |
1)串联电容器用1000V兆欧表,其它用2500V兆欧表 2)单套管电容器不测 |
2 | 电容值 |
1)投运后1年内 2)1~5年 |
1)电容值偏差不超出额定值的-5%~+10%范围 2)电容值不应小于出厂值的95% |
用电桥法或电流电压法测量 |
3 | 并联电阻值测量 |
1)投运后1年内 2)1~5年 |
电阻值与出厂值的偏差应在±10%范围内 | 用自放电法测量 |
4 | 渗漏油检查 | 6个月 | 漏油时停止使用 | 观察法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极间绝缘电阻 |
1)投运后1年内 2)1~3年 |
一般不低于5000MΩ | 用2500V兆欧表 |
2 | 电容值 |
1)投运后1年内 2)1~3年 |
1)每节电容值偏差不超出额定值的-5%~+10%范围 2)电容值大于出厂值的102%时应缩短试验周期 3)一相中任两节实测电容值相差不超过5% |
用电桥法 |
3 | tgδ |
1)投运后1年内 2)1~3年 |
10kV下的tgδ值不大于下列数值: 油纸绝缘 0.005 膜纸复合绝缘 0.002 |
1)当tgδ值不符合要求时,可在额定电压下复测,复测值如符合10kV下的要求,可继续投运 2)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低压电容的试验电压值自定 |
4 | 渗漏油检查 | 6个月 | 漏油时停止使用 | 用观察法 |
5 | 低压端对地绝缘电阻 | 1~3年 |
一般不低于100MΩ |
采用1000V兆欧表 |
6 | 局部放电试验 | 必要时 | 预加电压0.8×1.3Um,持续时间不小于10s,然后在测量电压下保持1min,局部放电量一般不大于10pC | 如受试验设备限制预加电压可以适当降低 |
7 | 交流耐压试验 | 必要时 | 试验电压为出厂试验电压的75%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极间绝缘电阻 |
1)1~3年 2)断路器大修后 |
一般不低于5000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2 | 电容值 |
1)1~3年 2)断路器大修后 |
电容值偏差应在额定值的±5%范围内 | 用电桥法 |
3 | tgδ |
1)1~3年 2)断路器大修后 |
10kV下的tgδ值不大于下列数值: 油纸绝缘 0.005 膜纸复合绝缘 0.0025 |
|
4 | 渗漏油检查 | 6个月 | 漏油时停止使用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相间和极对壳绝缘电阻 |
1)1~5年 2)吊芯修理后 |
自行规定 |
1)采用2500V兆欧表 2)仅对有六个套管的三相电容器测量相间绝缘电阻 |
2 | 电容值 |
1)投运后1年内 2)1~5年 3)吊芯修理后 |
1)每相电容值偏差应在额定值的-5%~+10%的范围内,且电容值不小于出厂值 的96% 2)三相中每两线路端子间测得的电容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不大于1.06 3)每相用三个套管引出的电容器组,应测量每两个套管之间的电容量,其值与出厂值相差在±5%范围内 |
|
3 | 相间和极对壳交流耐压试验 |
1)必要时 2)吊芯修理后 |
试验电压为出厂试验值的75% | 仅对有六个套管的三相电容器进行相间耐压 |
4 | 绝缘油击穿电压 |
1)1~5年 2)吊芯修理后 |
参照表36中序号6 | |
5 | 渗漏油检查 | 1年 | 漏油应修复 | 观察法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直流电阻 | 必要时 | 与出厂值相差不大于20% | |
2 | 检查外壳及弹簧情况 | 1年 | 无明显锈蚀现象,弹簧拉力无明显变化,工作位置正确,指示装置无卡死等现象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绕组绝缘电阻 |
1)1~5年 2)大修后 |
一般不低于1000MΩ(20℃) | 采用2500V兆欧表 |
2 | 绕组直流电阻 |
1)必要时 2)大修后 |
1)三相绕组间的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4% 2)与上次测量值相差不大于2% |
|
3 | 电抗(或电感)值 |
1)1~5年 2)大修后 |
自行规定 | |
4 | 绝缘油击穿电压 |
1)1~5年 2)大修后 |
参照表36中序号6 | |
5 | 绕组tgδ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20℃下的tgδ(%)值不大于: 35kV及以下 3.5 66kV 2.5 |
仅对800kvar以上的油浸铁芯电抗器进行 |
6 | 绕组对铁芯和外壳交流耐压及相间交流耐压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油浸铁芯电抗器,试验电压为出厂试验电压的85% 2)干式空心电抗器只需对绝缘支架进行试验,试验电压同支柱绝缘子 |
|
7 | 轭铁梁和穿芯螺栓(可接触到)的绝缘电阻 | 大修时 | 自行规定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1)1~5年 2)大修后 |
不低于1000MΩ | 一次绕组用2500V兆欧表,二次绕组用1000V兆欧表 |
2 | 绕组的tgδ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参照表8中序号2 | |
3 | 交流耐压试验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试验电压为出厂试验电压的85% | 用感应耐压法 |
4 | 绝缘油击穿电压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参照表36中序号6 | |
5 | 一次绕组直流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与上次测量值相比无明显差异 | |
6 | 电压比 | 必要时 | 符合制造厂规定 |
序号 | 项 目 | 要 求 | 说 明 | |
投入运行前的油 | 运 行 油 | |||
1 | 外观 | 透明、无杂质或悬浮物 | 将油样注入试管中冷却至5℃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观察 | |
2 | 水溶性酸pH值 | ≥5.4 |
≥4.2 |
按GB7598进行试验 |
3 |
酸值 mgKOH/g |
≤0.03 | ≤0.1 | 按GB264或GB7599进行试验 |
4 |
闪点(闭口) ℃ |
≥140(10号、25号油) ≥135(45号油) |
1)不应比左栏要求低5℃ 2)不应比上次测定值低5℃ |
按GB261进行试验 |
5 | 水分mg/L |
66~110kV ≤20 220kV ≤15 330~500kV ≤10 |
66~110kV ≤35 220kV ≤25 330~500kV ≤15 |
运行中设备,测量时应注意温度的影响,尽量在顶层油温高于50℃时采样,按GB7600或GB7601进行试验 |
6 |
击穿电压 kV |
15kV以下 ≥30 15~35kV ≥35 66~220kV ≥40 330kV ≥50 500kV ≥60 |
15kV以下 ≥25 15~35kV ≥30 66~220kV ≥35 330kV ≥45 500kV ≥50 |
按GB/T507和DL/T429.9方法进行试验 |
7 | 界面张力(25℃) mN/m | ≥35 | ≥19 | 按GB/T6541进行试验 |
8 |
tgδ(90℃) % |
330kV及以下≤1 500kV ≤0.7 |
300kV及以下≤4 500kV ≤2 |
按GB5654进行试验 |
9 |
体积电阻率(90℃) Ω·m |
≥6×1010 |
500kV≥1×1010 330kV及以下≥3×109 |
按DL/T421或GB5654进行试验 |
10 |
油中含气量(体积分数) % |
330kV 500kV) ≤1 |
一般不大于3 | 按DL/T423或DL/T450进行试验 |
11 |
油泥与沉淀物(质量分数) % |
— | 一般不大于0.02 | 按GB/T511试验,若只测定油泥含量,试验最后采用乙醇—苯(1∶4)将油泥洗于恒重容器中,称重 |
12 | 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 |
变压器、电抗器 见第6章 互感器 见第7章 套管 见第9章 电力电缆 见第11章 |
取样、试验和判断方法分别按GB7597、SD304和GB7252的规定进行 |
序号 | 项 目 | 要求 | 周 期 | 说 明 |
1 | 水溶性酸pH值 | ≥4.2 |
1)110kV及以上新设备投运前或大修后检验项目为序号1~7,运行中为1年,检验项目序号4 2)110kV以下新设备投运前或大修后检验项目为序号1~7。运行中不大于3年,检验项目为序号4 3)少油断路器(油量为60kg以下)小于3年或以换油代替 |
按GB7598进行试验 |
2 | 机械杂质 | 无 | 外观目测 | |
3 | 游离碳 | 无较多碳悬浮于油中 | 外观目测 | |
4 |
击穿电压 kV |
110kV以上:投运前或大修后 ≥40 运行中 ≥35 110kV及以下:投运前或大修后≥35 运行中 ≥30 |
按GB/T507和DL/T429.9方法进行试验 | |
5 |
水分 mg/L |
110kV以上:投运前或大修后 ≤15 运行中 ≤25 110kV及以下:投运前或大修后≤20 运行中 ≤35 |
见表36序号5 | |
6 |
酸值 mgKOH/g |
≤0.1 | 按GB264或GB7599进行试验 | |
7 |
闪点(闭口) ℃ |
不应比新油低5 | 按GB261进行试验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湿度(20℃体积分数)10-6 |
1)1~3年(35kV以上)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断路器灭弧室气室 大修后不大于150 运行中不大于300 2)其它气室 大修后不大于250 运行中不大于500 |
1)按GB12022、SD306《六氟化硫气体中水分含量测定法(电解法)》和DL506—92《现场SF6气体水分测定方法》进行 2)新装及大修后1年内复测1次,如湿度符合要求,则正常运行中1~3年1次 3)周期中的“必要时”是指新装及大修后1年内复测湿度不符合要求或漏气超过表10中序号2的要求和设备异常时,按实际情况增加的检测 |
2 |
密度(标准状态下) kg/m3 |
必要时 | 6.16 | 按SD308《六氟化硫新气中密度测定法》进行 |
3 | 毒性 | 必要时 | 无毒 | 按SD312《六氟化硫气体毒性生物试验方法》进行 |
4 |
酸度 μg/g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0.3 |
按SD307《六氟化硫新气中酸度测定法》或用检测管进行 测量 |
5 | 四氟化碳(质量分数)%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大修后≤0.05 2)运行中≤0.1 |
按SD311《六氟化硫新气中空气—四氟化碳的气相色谱测定法》进行 |
6 |
空气 (质量分数) %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大修后≤0.05 2)运行中≤0.2 |
见序号5 |
7 |
可水解氟化物 μg/g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0 | 按SD309《六氟化碳气体中可水解氟化物含量测定法》进行 |
8 |
矿物油 μg/g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10 | 按SD310《六氟化硫气体中矿物油含量测定法(红外光谱法)》进行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绝缘电阻 |
1)发电厂、变电所避雷器每年雷雨季前 2)线路上避雷器1~3年 3)大修后 4)必要时 |
1)FZ(PBC.LD)、FCZ和FCD型避雷器的绝缘电阻自行规定,但与前一次或同类型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 2)FS型避雷器绝缘电阻应不低于2500MΩ |
1)采用2500V及以上兆欧表 2)FZ、FCZ和FCD型主要检查并联电阻通断和接触情况 |
||||||||||
2 |
电导电流及串联组合元件的非线性因数差值 |
1)每年雷 雨季前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FZ、FCZ、FCD型避雷器的电导电流参考值见附录F或制造厂规定值,还应与历年数据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 2)同一相内串联组合元件的非线性因数差值,不应大于0.05;电导电流相差值(%)不应大于30% 3)试验电压如下: |
1)整流回路中应加滤波电容器,其电容值一般为0.01~0.1μF,并应在高压侧测量电流 2)由两个及以上元件组成的避雷器应对每个元件进行试验 3)非线性因数差值及电导电流相差值计算见附录F 4)可用带电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如对测量结果有疑问时,应根据停电测量的结果作出判断 5)如FZ型避雷器的非线性因数差值大于0.05,但电导电流合格,允许作换节处理,换节后的非线性因数差值不应大于0.05 6)运行中PBC型避雷器的电导电流一般应在300~400μA范围内 |
||||||||||
元件额定电压 kV |
3 | 6 | 10 | 15 | 20 | 30 | ||||||||
试验电压U1 kV |
— | — | — | 8 | 10 | 12 | ||||||||
试验电压U2 kV |
4 | 6 | 10 | 16 | 20 | 24 | ||||||||
3 | 工频放电电压 |
1)1~3年 2)大修后 3)必要时 |
1)FS型避雷器的工频放电电压在下列范围内: | 带有非线性并联电阻的阀型避雷器只在解体大修后进行 | ||||||||||
额定电压 kV |
3 | 6 | 10 | |||||||||||
放电 电压 kV |
大修后 | 9~11 | 16~19 | 26~31 | ||||||||||
运行中 | 8~12 | 15~21 | 23~33 | |||||||||||
2)FZ、FCZ和FCD型避雷器的电导电流值及FZ、FCZ型避雷器的工频放电电压参考值见附录F | ||||||||||||||
4 | 底座绝缘电阻 |
1)发电厂、变电所避雷器每年雷雨季前 2)线路上避雷器1~3年 3)大修后 4)必要时 |
自行规定 | 采用2500V及以上的兆欧表 | ||||||||||
5 | 检查放电计数器的动作情况 |
1)发电厂、变电所内避雷器每年雷雨季前 2)线路上避雷器1~3年 3)大修后 4)必要时 |
测试3~5次,均应正常动作,测试后计数器指示应调到“0” | |||||||||||
6 | 检查密封情况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避雷器内腔抽真空至(300~400)×133Pa后,在5min内其内部气压的增加不应超过100Pa |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1)发电厂、变电所避雷器每年雷雨季节前 2)必要时 |
1)35kV以上,不低于2500MΩ 2)35kV及以下,不低于1000MΩ |
采用2500V及以上兆欧表 |
2 | 直流1mA电压(U1mA)及0.75U1mA下的泄漏电流 |
1)发电厂、变电所避雷器每年雷雨季前 2)必要时 |
1)不得低于GB11032规定值 2) U1mA实测值与初始值或制造厂规定值比较,变化不应大于±5% 3)0.75U1mA下的泄漏电流不应大于50μA |
1)要记录试验时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2)测量电流的导线应使用屏蔽线 3)初始值系指交接试验或投产试验时的测量值 |
3 | 运行电压下的交流泄漏电流 |
1)新投运的110kV及以上者投运3个月后测量1次;以后每半年1次;运行1年后,每年雷雨季节前1次 2)必要时 |
测量运行电压下的全电流、阻性电流或功率损耗,测量值与初始值比较,有明显变化时应加强监测,当阻性电流增加1倍时,应停电检查 | 应记录测量时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运行电压。测量宜在瓷套表面干燥时进行。应注意相间干扰的影响 |
4 | 工频参考电流下的工频参考电压 | 必要时 | 应符合GB11032或制造厂规定 |
1)测量环境温度20±15℃ 2)测量应每节单独进行,整相避雷器有一节不合格,应更换该节避雷器(或整相更换),使该相避雷器为合格 |
5 | 底座绝缘电阻 |
1)发电厂、变电所避雷器每年雷雨季前 2)必要时 |
自行规定 | 采用2500V及以上兆欧表 |
6 | 检查放电计数器动作情况 |
1)发电厂、变电所避雷器每年雷雨季前 2)必要时 |
测试3~5次,均应正常动作,测试后计数器指示应调到“0”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绝缘电阻 | 大修时 |
1)额定电压为15kV及 以上全连式离相封闭母线在常温下分相绝缘电阻值不小于50MΩ 2)6kV共箱封闭母线在 常温下分相绝缘电阻值不小于6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
2 | 交流耐压试验 | 大修时 |
额定电压 kV |
试验电压 kV |
||
出厂 | 现场 | |||||
≤1 | 4.2 | 3.2 | ||||
6 | 42 | 32 | ||||
15 | 57 | 43 | ||||
20 | 68 | 51 | ||||
24 | 70 | 53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1)1~3年 2)大修时 |
不应低于1MΩ/kV | |
2 | 交流耐压试验 |
1)1~3年 2)大修时 |
额定电压在1kV以上时,试验电压参照表21中序号3;额定电压在1kV及以下时,试验电压参照表44中序号2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1)大修时 2)更换二次线时 |
1)直流小母线和控制盘的电压小母线,在断开所有其它并联支路时不应小于10MΩ 2)二次回路的每一支路和断路器、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电源回路不小于1MΩ;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允许降到0.5MΩ |
采用500V或1000V兆欧表 |
2 | 交流耐压试验 |
1)大修时 2)更换二次线时 |
试验电压为1000V |
1)不重要回路可用2500V兆欧表试验代替 2)48V及以下回路不做交流耐压试验 3)带有电子元件的回路,试验时应将其取出或两端短接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设备大修时 |
1)配电装置每一段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MΩ 2)电力布线绝缘电阻一般不小于0.5MΩ |
1)采用1000V兆欧表 2)测量电力布线的绝缘电阻时应将熔断器、用电设备、电器和仪表等断开 |
2 | 配电装置的交流耐压试验 | 设备大修时 | 试验电压为1000V |
1)配电装置耐压为各相对地,48V及以下的配电装置不做交流耐压试验 2)可用2500V兆欧表试验代替 |
3 | 检查相位 | 更动设备或接线时 | 各相两端及其连接回路的相位应一致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检查导线连接管的连接情况 |
1)2年 2)线路检修时 |
1)外观检查无异常 2)连接管压接后的尺寸及外形应符合要求 |
铜线的连接管检查周期可延长至5年 |
2 | 悬式绝缘子串的零值绝缘子检测(66kV及以上) | 必要时 | 在运行电压下检测 | 玻璃绝缘子不进行此项试验,自破后应及时更换 |
3 | 线路的绝缘电阻(有带电的平行线路时不测) | 线路检修后 | 自行规定 | 采用2500V及以上的兆欧表 |
4 | 检查相位 | 线路连接有变动时 | 线路两端相位应一致 | |
5 | 间隔棒检查 |
1)3年 2)线路检修时 |
状态完好,无松动无胶垫脱落等情况 | |
6 | 阻尼设施的检查 |
1)1~3年 2)线路检修时 |
无磨损松动等情况 | |
7 | 绝缘子表面等值附盐密度 | 1年 | 参照附录C污秽等级与对应附盐密度值检验所测盐密值与当地污秽等级是否一致。结合运行经验,将测量值作为调整耐污绝缘水平和监督绝缘安全运行的依据。盐密值超过规定时,应根据情况采取调整爬距、清扫、涂料等措施 | 在污秽地区积污最重的时期进行测量。根据沿线路污染状况,每5~10km选一串悬垂绝缘子测试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
1 | 有效接地系统的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 |
1)不超过6年 2)可以根据该接地网挖开检查的结果斟酌延长 或缩短周期 |
R≤2000/I 或R≤0.5Ω,(当I>4000A时) 式中 I—经接地网流入地中的短路电流,A; R—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Ω |
1)测量接地电阻时,如在必须的最小布极范围内土壤电阻率基本均匀,可采用各种补偿法,否则,应采用远离法 2)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电阻如按规定值要求,在技术经济上极不合理时,允许有较大的数值。但必须采取措施以保证发生接地短路时,在该接地网上 a)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均不超过允许的数值 b)不发生高电位引外和低电位引内 c)3~10kV阀式避雷器不动作 3)在预防性试验前或每3年以及必要时验算一次I值,并校验设备接地引下线的热稳定 |
||
2 |
非有效接地系统的电力设 备的接地电阻 |
1)不超过6年 2)可以根据该接地网挖开检查的结果斟酌延长或缩短周期 |
1)当接地网与1kV及以下设备共用接地时,接地电阻 R≤120/I 2)当接地网仅用于1kV以上设备时,接地电阻 R≤250/I 3)在上述任一情况下,接地电阻一般不得大于10Ω 式中 I—经接地网流入地中的短路电流,A; R—考虑到季节变化最大接地电阻,Ω |
|
||
3 | 利用大地作导体的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 | 1年 |
1)长久利用时,接地电阻为 2)临时利用时,接地电阻为 式中 I—接地装置流入地中的电流,A; R—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Ω |
|||
4 | 1kV以下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 |
不超过6年 |
使用同一接地装置的所有这类电力设备,当总容量达到或超过100kVA时,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Ω。如总容量小于100kVA时,则接地电阻允许大于4Ω,但不超过10Ω | 对于在电源处接地的低压电力网(包括孤立运行的低压电力网)中的用电设备,只进行接零,不作接地。所用零线的接地电阻就是电源设备的接地电阻,其要求按序号2确定,但不得大于相同容量的低压设备的接地电阻 | ||
5 |
独立微波站的 接地电阻 |
不超过6年 | 不宜大于5Ω | |||
6 | 独立的燃油、易爆气体贮罐及其管道的接地电阻 | 不超过6年 | 不宜大于30Ω | |||
7 | 露天配电装置避雷针的集中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 不超过6年 | 不宜大于10Ω | 与接地网连在一起的可不测量,但按表47序号1的要求检查与接地网的连接情况 | ||
8 | 发电厂烟囱附近的吸风机及引风机处装设的集中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 不超过6年 | 不宜大于10Ω | 与接地网连在一起的可不测量,但按表47序号1的要求检查与接地网的连接情况 | ||
9 | 独立避雷针(线)的接地电阻 | 不超过6年 | 不宜大于10Ω |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难以将接地电阻降到10Ω时,允许有较大的数值,但应符合防止避雷针(线)对罐体及管、阀等反击的要求 | ||
10 | 与架空线直接连接的旋转电机进线段上排气式和阀式避雷器的接地电阻 | 与所在进线段上杆塔接地电阻的测量周期相同 | 排气式和阀式避雷器的接地电阻,分别不大于5Ω和3Ω,但对于300~1500kW的小型直配电机,如不采用SDJ7《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中相应接线时,此值可酌情放宽 | |||
11 | 有架空地线的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 |
1)发电厂或变电所进出线1~2km内的杆塔1~2年 2)其它线路杆塔不超过5年 |
当杆塔高度在40m以下时,按下列要求,如杆塔高度达到或超过40m时,则取下表值的50%,但当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Ω·m,接地电阻难以达到15Ω时可增加至20Ω | 对于高度在40m以下的杆塔,如土壤电阻率很高,接地电阻难以降到30Ω时,可采用6~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可不受限制。但对于高度达到或超过40m的杆塔,其接地电阻也不宜超过20Ω | ||
土壤电阻率Ω·m | 接地电阻Ω | |||||
100及以下 | 10 | |||||
100~500 | 15 | |||||
500~1000 | 20 | |||||
1000~2000 | 25 | |||||
2000以上 | 30 | |||||
12 | 无架空地线的线路杆塔接地电阻 |
1)发电厂或变电所进出线1~2km内的杆塔1~2年 2)其它线路杆塔不超过5年 |
种 类 |
接地电阻 Ω |
||
非有效接地系统的钢筋混凝土杆、金属杆 | 30 | |||||
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力网的线路钢筋混凝土杆、金属杆 | 50 | |||||
低压进户线绝缘子铁脚 | 30 |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检查有效接地系统的电力设备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的连接情况 | 不超过3年 | 不得有开断、松脱或严重腐蚀等现象 | 如采用测量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或与相邻设备)之间的电阻值来检查其连接情况,可将所测的数据与历次数据比较和相互比较,通过分析决定是否进行挖开检查 |
2 | 抽样开挖检查发电厂、变电所地中接地网的腐蚀情况 |
1)本项目只限于已经运行10年以上(包括改造后重新运行达到这个年限)的接地网 2)以后的检查年限可根据前次开挖检查的结果自行决定 |
不得有开断、松脱或严重腐蚀等现象 |
可根据电气设备的重要性和施工的安全性,选择5~8 个点沿接地引下线进行开挖检查,如有疑问还应扩大开挖的范围 |
序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高压绕组对低压绕组及对地的绝缘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500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2 | 低压绕组的绝缘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300MΩ | 采用1000V兆欧表 |
3 | 硅整流元件及高压套管对地的绝缘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2000MΩ | |
4 | 穿芯螺杆对地的绝缘电阻 |
1)大修时 2)必要时 |
不作规定 | |
5 | 高、低压绕组的直流电阻 |
1)大修后 2)必要时 |
与出厂值相差不超出±2%范围 | 换算到75℃ |
6 | 电流、电压取样电阻 |
1)大修时 2)必要时 |
偏差不超出规定值的±5% | |
7 | 各桥臂正、反向电阻值 |
1)大修时 2)必要时 |
桥臂间阻值相 差小于10% |
|
8 | 变压器油试验 |
1)1年 2)大修后 |
参照表36中序号1、2、3、6 | |
9 | 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 |
1)1年 2)大修后 |
参照表5中序号1,注意值自行规定 | |
10 | 空载升压 |
1)大修时 2)更换绕组后 3)必要时 |
输出1.5Un,保持1min,应无闪络,无击穿现象,并记录空载电流 | 不带电除尘器电场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穿心螺杆对地的绝缘电阻 | 大修时 | 不作规定 | |
2 | 绕组对地的绝缘电阻 | 大修后 | >300MΩ | |
3 | 绕组各抽头的直流电阻 | 必要时 | 与出厂值相差不超出±2%范围 | 换算到75℃ |
4 | 变压器油击穿电压 | 大修后 | >20kV | 参照表36序号6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更换后 | >500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2 | 耐压试验 | 更换后 | 直流100kV或交流72kV,保持1min无闪络 |
序 号 | 项 目 | 周 期 | 要 求 | 说 明 |
1 | 绝缘电阻 | 大修后 | >1500MΩ | 采用2500V兆欧表 |
2 | 直流耐压并测量泄漏电流 |
1)大修后 2)重做电缆头时 |
电缆工作电压的1.7倍,10min,当电缆长度小于100m时,泄漏电流一般小于30μA |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线圈绝缘后,下线前 | — | 2.75Un+4.5 | 2.75Un +4.5 | 2.75Un +6.5 |
2 | 下线打槽楔后 | — | 2.5Un +2.5 | 2.5Un +2.5 | 2.5Un +4.5 |
3 | 并头、连接绝缘后 | 分相 | 2.25Un +2.0 | 2.25Un +2.0 | 2.25Un +4.0 |
4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2.0 Un +1.0 | 2.5Un n | 2.0Un +3.0 |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线圈绝缘后,下线前 | — | 2.75Un +4.5 | 2.75Un +4.5 | 2.75Un +6.5 |
2 | 下层线圈下线后 | — | 2.5Un +2.5 | 2.5Un +2.5 | 2.5Un +4.5 |
3 | 上层线圈下线后打完槽楔与下层线圈同试 | — | 2.5Un +1.5 | 2.5Un +1.5 | 2.5Un +4.0 |
4 | 焊好并头,装好连线,引线包好绝缘 | 分相 | 2.25Un +2.0 | 2.25Un +2.0 | 2.25Un +4.0 |
5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2.0Un +1.0 | 2.5Un | 2.0Un +3.0 |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拆除故障线圈后,留在槽中的老线圈 | — | 0.8(2.0Un+1.0) | 0.8(2.0Un +3.0) | 0.8(2.0Un +3.0) |
2 | 线圈下线前 | — | 2.75Un | 2.75 Un | 2.75Un+2.5 |
3 | 下线后打完槽楔 | — | 0.75×2.5Un | 0.75(2.5 Un +0.5) | 0.75(2.5Un +2.5) |
4 | 并头、连接绝缘后,定子完成 | 分相 | 0.75(2.0Un +1.0) | 0.75×2.5Un | 0.75(2.0Un +3.0) |
5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1.5Un | 1.5 Un | 1.5Un |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拆除故障线圈后,留在槽中的老线 圈 |
— | 0.8(2.0 Un +1.0) | 0.8(2.0 Un +3.0) | 0.8(2.0 Un +3.0) |
2 | 线圈下线前 | — | 2.75 Un | 2.75 Un | 2.75 Un +2.5 |
3 | 下层线圈下线后 | — | 0.75(2.5 Un +0.5) | 0.75(2.5 Un +1.0) | 0.75(2.5 Un +2.0) |
4 | 上层线圈下线后,打完槽楔与下层线圈同试 | — | 0.75×2.5 Un | 0.75(2.5Un +0.5) | 0.75(2.5 Un +1.0) |
5 | 焊好并头,装好接线,引线包好绝缘,定子完成 | 分相 | 0.75(2.0Un +1.0) | 0.75×2.5 Un | 0.75(2.0 Un +3.0) |
6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1.5Un | 1.5 Un | 1.5 Un |
序号 | 项 目 | 要 求 | 说 明 | ||||
1 | 整相绕组(或分支)及单根线棒的tgδ增量(Δtgδ) | 1)整相绕组(或分支)的Δtgδ值不大于下列值: |
1)在绝缘不受潮的状态下进行试验 2)槽外测量单根线棒tgδ时,线棒两端应加屏蔽环 3)可在环境温度下试验 |
||||
定子电压等级 kV |
Δtgδ % |
||||||
6 | 6.5 | ||||||
10 | 6.5 | ||||||
Δtgδ(%)值指额定电压下和起始游离电压下tgδ(%)之差值。对于6kV及10kV电压等级,起始游离电压分别取3kV和4kV 2)定子电压为6kV和10kV的单根线棒在两个不同电压下的Δtgδ(%)值不大于下列值: |
|||||||
1.5Un和0.5Un | 相邻0.2Un电压间隔 | 0.8Un和0.2Un | |||||
11 | 2.5 | 3.5 | |||||
凡现场条件具备者,最高试验电压可选择1.5Un;否则也可选择(0.8~1.0)Un。相邻0.2Un电压间隔值,即指1.0Un和0.8Un、0.8Un和0.6Un,0.6Un和0.4Un、0.4Un和0.2Un | |||||||
2 | 整相绕组(或分支)及单根线棒的第二电流增加率ΔI(%) |
1)整相绕组(或分支)Pi2在额定电压Un以内明显出现者(电流增加倾向倍数m2>1.6),属于有老化特征。绝缘良好者,Pi2不出现或在Un以上不明显出现 2)单根线棒实测或由Pi2预测的平均击穿电压,不小于(2.5~3)Un 3)整相绕组电流增加率不大于下列值: |
1)在绝缘不受潮的状态下进行试验 2)按下图作出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3)电流增加率 式中 I—在Un下的实际电容电流; I0—在Un下I=f(U)曲线中按线性关系求得的电容电流 4)电流增加倾向倍数 m2=tgθ2/tgθ0 式中 tgθ2—I=f(U)特性曲线出现Pi2点之斜率; tgθ0—I=f(U)特性曲线中出现Pi1点以下之斜率 |
||||
定子电压等级 kV |
6 | 10 | |||||
试验电压 kV |
6 | 10 | |||||
额定电压下电流增加率 % |
8.5 | 12 | |||||
3 | 整相绕组(或分支)及单根线棒之局部放电量 | 1)整相绕组(或分支)之局部放电量不大于下列值: | |||||
定子电压等级 kV |
6 | 10 | |||||
最高试验电压 kV |
6 | 10 | |||||
局部放电试验电压 kV |
4 | 6 | |||||
最大放电量 C |
1.5×10-8 | 1.5×10-8 | |||||
2)单根线棒参照整相绕组要求执行 | |||||||
4 | 整相绕组(或分支)交、直流耐压试验 | 应符合表1中序号3、4有关规定 | |||||
硅钢片品种 | 代 号 |
厚 度 mm |
单位损耗 W/kg | ||
1T下 | 1.5T下 | ||||
热轧硅钢片 | D21 | 0.5 | 2.5 | 6.1 | |
D22 | 0.5 | 2.2 | 5.3 | ||
D23 | 0.5 | 2.1 | 5.1 | ||
D32 | 0.5 | 1.8 | 4.0 | ||
D32 | 0.35 | 1.4 | 3.2 | ||
D41 | 0.5 | 1.6 | 3.6 | ||
D42 | 0.5 | 1.35 | 3.15 | ||
D43 | 0.5 | 1.2 | 2.90 | ||
D42 | 0.35 | 1.15 | 2.80 | ||
D43 | 0.35 | 1.05 | 2.50 | ||
冷轧硅钢片 | 无取向 | W21 | 0.5 | 2.3 | 5.3 |
W22 | 0.5 | 2.0 | 4.7 | ||
W32 | 0.5 | 1.6 | 3.6 | ||
W33 | 0.5 | 1.4 | 3.3 | ||
W32 | 0.35 | 1.25 | 3.1 | ||
W33 | 0.35 | 1.05 | 2.7 | ||
单取向 | Q3 | 0.35 | 0.7 | 1.6 | |
Q4 | 0.35 | 0.6 | 1.4 | ||
Q5 | 0.35 | 0.55 | 1.2 | ||
Q6 | 0.35 | 0.44 | 1.1 |
额定电压 | 最高工作电压 | 交 流 耐 压 试 验 电 压 | |||
纯 瓷 绝 缘 | 固 体 有 机 绝 缘 | ||||
出 厂 | 交接及大修 | 出 厂 | 交接及大修 | ||
3 | 3.5 | 25 | 25 | 25 | 22 |
6 | 6.9 | 32 | 32 | 32 | 26 |
10 | 11.5 | 42 | 42 | 42 | 38 |
15 | 17.5 | 57 | 57 | 57 | 50 |
20 | 23.0 | 68 | 68 | 68 | 59 |
35 | 40.5 | 100 | 100 | 100 | 90 |
44 | 50.6 | 125 | 110 | ||
60 | 69.0 | 165 | 165 | 165 | 150 |
110 | 126.0 | 265 |
265 (305) |
265 |
240 (280) |
154 | 177.0 | 330 | 360 | ||
220 | 252.0 | 490 | 490 | 490 | 440 |
330 | 363.0 | 630 | 630 |
污秽等级 | 0 | 1 | 2 | 3 | 4 |
线路盐密 | ≤0.03 | >0.03~0.06 | >0.06~0.10 | >0.10~0.25 | >0.25~0.35 |
发、变电所盐密 | — | ≤0.06 | >0.06~0.10 | >0.10~0.25 | >0.25~0.35 |
污秽等级 | 1 | 2 | 3 | 4 |
盐 密 mg/cm2 |
≤0.02 | >0.02~0.05 | >0.05~0.1 | >0.1~0.2 |
金属种类 | 铜Cu | 铅Pb | 铁Fe | 锌Zn | 铝Al |
电 位 V |
+0.334 | -0.122 | -0.44 | -0.76 | -1.33 |
型号 |
FZ-3 (FZ2 -3) |
FZ-6 (FZ2-6) |
FZ-10 (FZ2-10) |
FZ-15 | FZ-20 | FZ-35 | FZ-40 | FZ-60 | FZ-110J | FZ-110 | FZ-220J |
额定电压 kV |
3 | 6 | 10 | 15 | 20 | 35 | 40 | 60 | 110 | 110 | 220 |
试验电压 kV |
4 | 6 | 10 | 16 | 20 |
16 (15kV元件) |
20 (20kV元件) |
20 (20kV元件) |
24 (30kV元件) |
24 (30kV元件) |
24 (30kV元件) |
电导电流 μA |
450~650 (<10) |
400~600 (<10) |
400~600 (<10) |
400~600 | 400~600 | 400~600 | 400~600 | 400~600 | 400~600 | 400~600 | 400~600 |
工频放电电压有效值 kV |
9~11 | 16~19 | 26~31 | 41~49 | 51~61 | 82~98 | 95~118 | 140~173 | 224~268 | 254~312 | 448~536 |
型 号 | FS4-3,FS8-3,FS4-3GY | FS4-6,FS8-6,FS4-6GY | FS4-10,FS8-10,FS4-10GY |
额定电压kV | 3 | 6 | 10 |
试验电压kV | 4 | 7 | 10 |
电导电流μA | 10 | 10 | 10 |
型 号 | FCZ3-35 | FCZ3-35L | FCZ-30DT③ |
FCZ3-110J (FCZ2-110J) |
FCZ3-220J (FCZ2-220J) |
FCZ1-330T | FCZ-500J | FCX-500J |
额定电压 kV |
35 | 35 | 35 | 110 | 220 | 330 | 500 | 500 |
试验电压 kV |
50① | 50② | 18 | 110 | 110 | 160 | 160 | 180 |
电导电流 μA |
250~400 | 250~400 | 150~300 |
250~400 (400~600) |
250~400 (400~600) |
500~700 | 1000~1400 | 500~800 |
工频放电电压有效 值kV |
70~85 | 78~90 | 85~100 | 170~195 | 340~390 | 510~580 | 640~790 | 680~790 |
额定电压 kV |
2 | 3 | 4 | 6 | 10 | 13.2 | 15 |
试验电压 kV |
2 | 3 | 4 | 6 | 10 | 13.2 | 15 |
电导电流 μA |
FCD为50~100,FCD、FCD3不超过10,FCD2为5~20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武汉国电铭科电气有限公司 鄂ICP备16001412号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415号